|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只有在不断学习反思中回望初心、不忘初心,才能在长期履职尽责中践行使命、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哲学社科工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们的志向和传统,“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要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当好新时代社科战线排头兵,笔者认为必须要有“四心意识”。
一是必须始终心怀感恩。于普通人而言,对生活、对他人充满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于共产党员而言,对党组织的感恩之心,则更是“有所作为”的动力、“有所不为”的底线。每一名党员干部所拥有的职位、待遇,都离不开个人的奋斗与努力,但更与党和人民的培养密不可分。倘若没有党组织和人民提供的成长“沃土”、进步平台,个人的天赋再高、能力再强,也只能是无处扎根、无枝可依、难成大器。只有少一些“应得”之心、“亏待”之怨,多一些感恩之心,珍惜拥有、牢记使命,才能不负信任和重托,成就一番事业。强调初心、心怀感恩也就是在强调坚持,这不是普通的一如继往,而是百炼仍要成钢的坚定、九死依旧无悔的执着。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对党组织和人民谨怀一份沉甸甸的感恩之心,当好人民的公仆,才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行稳致远。
二是必须始终心系百姓。无论世情、党情、国情如何变化,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没有发生丝毫改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为民情怀,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终身追求,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深入第一线、深入最基层、深入群众中,急群众所急、知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以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我们更要牢记习总书记教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要把心系百姓体现在服务社科研究、服务社科人才、服务基层宣讲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澎湃智慧与力量。
三是必须始终心有担当。只有拥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底气和胆气,才能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顶得住,达到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境界;只有拥有事业重如山的责任意识,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才能以忠诚之心、务实之举、自觉之行,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以实干诠释使命,以实干创造实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有许多的新做法、新经验,需要我们哲学社科工作者去概括、总结和提升;新时代也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我们哲学社科工作者去解答、解惑和解读。做好这两方面工作,都要求我们务必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肩负起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肩负起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肩负起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以担当有为的精神,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时代之需,回应时代关切。
四是必须始终心存敬畏。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意味着为人做事能学会敬重和畏惧,会有底线,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敬畏就是要用“怕”来约束自己,谨言慎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常怀“敬畏之心”。只有把“敬畏”二字根植于心间,权力才不会用偏,行为才不会越界;只有时刻保持敬畏之心,任何时候做到“三省吾身”,才能坚定正确的人生航向,才能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养上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常思感恩之情,才会时刻都保持着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才能在工作、生活和自身修养上有所作为。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共产党人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的自我革命、自我净化。这种精神落实到我们社科工作实践中,就是要明大德、立大德,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就是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