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24|回复: 0

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

发表于 2020-12-1 20:10: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人民日报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石。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
  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明长河,是如何发端的?在数千年的接续传承中,又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坎坷、起承转合?这些牵系民族根脉的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近百年来所要揭示和回答的根本之问,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萦怀于心、牵之念之的重要课题。
  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专门以考古为主题举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精辟论述考古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阐述我国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贡献,科学指明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使命任务:
  一、充分认识我国考古工作的重大成就和重要意义;
  二、做好我国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
  三、用好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篇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有关考古工作以及历史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现实性、指导性,为发展新时代中国考古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以及相关重要论述,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中华民族守住文化的根与魂
  2019年7月6日,中国考古界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浙江良渚古城遗址,这座“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成功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以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修建于大约5000年前,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良渚古城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向世界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图为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老虎岭水坝遗址。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摄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讴歌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立足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人类发展史,深刻阐明考古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
  “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
  “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理念和情怀。在地方工作时,他就十分重视考古和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身体力行地推动文物抢救和保护工作。河北正定古城,福建厦门市鼓浪屿、福州市三坊七巷、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等一系列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反复强调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正是基于深沉的历史感、使命感,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考察25个省份的70多处文博单位,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
  ——谈中华文明,强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根植于中华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
  ——谈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首先就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谈历史研究,强调“知古鉴今、学史明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谈文物保护,强调“要有敬畏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谈传统文化,强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