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59|回复: 9

取暖全靠“抖”?原来古人是这样御寒的

发表于 2020-12-3 07:49: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小雪过后,大雪临近,天气愈加寒冷。暖气、空调、羽绒服……不少小伙伴的“御寒装备”都已就位,各种御寒措施一应俱全。那么在没有这些取暖设备的古代又是如何御寒的呢?古人取暖真的全靠“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3:46 | 查看全部
古代比现代冷吗
古代有四个寒冷期,是远比现代冷的。
第一个寒冷期为西周寒冷期,因为气候寒冷,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向较温暖的南方进行了大迁移。
《竹书记年》记载,“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
第二个寒冷期为魏晋南北朝寒冷期。持续了大概六百年左右,甚至海水都结了冰,可见当时的寒冷程度。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第三个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结了冰,湖中的柑橘树全部被冻死,人工大运河也结冰了,影响了水运交通。
《宋史·五行志》记载,“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冻死”。
第四个寒冷期是明清寒冷期。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断断续续下了半年的大雪;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区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达到五、六尺。
清朝诗人王樾曾以诗歌记载当时钱塘江被冻时的状况:“大地气不温,重衾疑浸水。曾闻钱塘潮,冻结平如砥。又闻淮海滨,弥望坚冰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4:00 | 查看全部
古人御寒都有哪些“装备”
装备之一:火炉
秦朝时出现了壁炉,同时还发明了“火墙”,这是中国最早的“暖气”,不过那个时候没有铁件的暖气,而是用陶制的筒瓦相扣,将之埋在墙中,利用墙体的升温,而使整个屋子增加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4:19 | 查看全部
装备之二:火炕
住户家中一般都垒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将燃烧的热量引入炕内通道来加温,有的还配备火盆等取暖设施。至今这种取暖方式还在我国部分北方地区延用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4:30 | 查看全部
装备之三:熏炉
汉朝以后火盆、足炉、熏炉、手炉等取暖设备进一步完善。白居易《别春炉》诗中写到:“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因此,熏炉又被称为“别春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4:46 | 查看全部
装备之四:花椒保温涂层
汉代在宫中设有温室殿,以花椒为泥涂室做保温材料,再挂上锦绣壁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冬天置身其内,自然不会感觉寒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4:57 | 查看全部
古诗中看古人如何“取暖”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5:08 | 查看全部
《暖阁》

宋·陆游

裘软胜狐白,炉温等鸽青。

纸屏山字样,布被隶书铭。

养目帘稀卷,留香户每扃。

日晡浓睡起,盥濯诵黄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5:22 | 查看全部
《癸丑年暖阁初成》

宋·郑刚中

枯叶寒梢夜放声,围炉小阁喜初成。

护风帘密香烟润,弄日窗低书卷明。

况有酒浆初暖热,从他岁律自峥嵘。

块然危坐得佳处,万事人间一唾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 07:55:36 | 查看全部
天气越来越冷

大家要注意保暖防寒哦

资料来源 | 中国气象古诗文网微言教育

中国气象科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