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日主持:王凡
今日嘉宾:
杨涛(江西 检察官)
符玉瑶(广东 媒体从业者)
朱四倍(河南 大学教师)
昨天,有媒体报道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据11月9日人民网报道,今年上半年,湖北省安陆市为推进警方规范化建设,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出资8万元请调查公司,对该局全体民警执法办案等进行监督。调查公司人员通过明察暗访、秘密录音录像、匿名电话查询等方式,对该局上至局长政委,下至普通民警进行监督。
关键词 监督“外包”
主持人:公安机关花钱请专业公司进行监督,对这样一种优美的姿态,我们该如何评价呢?今日众“议”院开议。
符玉瑶:花了8万元,请了个调查公司,美其名曰——“第三方监督”。效果怎么样呢?湖北安陆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政委吴波荣对记者说,从5月运作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监督效果。共查处违规民警23名、警车12辆。总之,在警方看来,引进“第三方监督”机制,效果是明显的,是令人欢欣鼓舞的。
主持人:你怎么看这种结果呢?
符玉瑶:有监督肯定要比没监督好。问题是,这种做法很令人怀疑。首先,它给人的印象是,松散马虎的警风警纪,以及警察形象的维护,已经不能靠警方自己,只能花钱请“第三方”。这么看,将监督“外包”,其实是一种懒政。其次,费用的来源问题、调查公司的性质问题,都语焉不详。最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说有所谓独立的“第三方”,那么谁是“第一方”,谁又是“第二方”?调查公司显然是受雇于管理方,其独立性大受怀疑。所谓监督,就不是针对权力而言了。假如监督成了手电筒,只照下属,不照自己,监督便只能流于形式或空谈,并最终沦为一个秀场。
主持人:这个“改革创新”之举,的确有作秀之嫌。
关键词 社会能见度
朱四倍:不仅如此,花费8万,雇调查公司监督警察,一方面有浪费纳税人钱财的嫌疑,另一方面也难以逃脱“左手监督右手”的诟病。与其花费不少的代价请人监督,还不如把监督权赋予公众和舆论,让公众来作为监督的主体而不是“看客”,可能更为有效和理性,也更符合公众的期待和愿望。
主持人:其实,现在不是没有人愿意监督,而是监督无门、无法监督的问题。如果安陆警方真是“求监或渴”的话,大可敞开大门,扩大警员的社会能见度。
朱四倍:请人监督还容易走上极端,一方面是对民众监督的排斥,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监督目的异化。
主持人: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考虑这样一种情况,请人来监督,监督的结果是可控的,如果由公众监督、舆论监督,说不定一些结果会“失控”,会让警方难堪。
杨涛:一针见血。其实,安陆警方所要的,不过是“监督”的名头,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警方的美誉度。安陆警方为何不请媒体进来,反而花钱请来“妾身不明”的调查公司——要知道,公安部早就明令禁止开办各种形式的“民事事务调查所”、“安全事务调查所”等私人侦探所性质的民间机构。请第三方监督,是不是因为它是一种风险可控的“选择性监督”呢?
关键词 选择性监督
主持人:怎么讲?
杨涛:调查公司的性质决定了它不是当事人,它不可能进行深入了解,他们所能调查的顶多不过是民警工作时间不穿着警服,出入酒店、按摩场所或者醉酒驾车等小事,至于民警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甚至充当黑社会“保护伞”等,恐怕调查公司也没有能力深入调查。并且,所有资料都是交由局领导指示下的人员后,再进行公开。这种由警方自行选择的监督公开,会不会对于工作时不穿着警服,进入按摩场所等小事进行公开,而对于贪污受贿等影响总体形象的事情就不公开;或者,对于普通民警的违法、违纪事件进行公开,而对于领导的违法、违纪的事情就不公开?
所以,这种监督是可控的,什么样的事情可以监督、可以公开,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监督、不可以公开,都在控制范围之内。
主持人:不过,我们对这种做法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虽然花费了8万元,但如果第三方监督的确能起到通过监督纠正警风的作用,势必会降低公民办事的成本。其实,正如嘉宾包括网友所说的,这种监督的效果,并不难达到,只要放开言路,虚怀若谷,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热情一定会非常高涨,查找问题一定会更到位,更一针见血。所以,花钱买监督,是一笔非常划不来的交易。当然,如果背后真有什么小九九,那就另当别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