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校对大学生艾滋病预防和性健康教育工作还不充分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关注。在今年昆明市“两会”上,九三学社昆明市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提案指出,“目前,昆明高校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活动形式有限,还不能覆盖全部学生”。 |
高校染艾者八成源于“好基友” |
大二学生王金(化名)因为一款社交软件而认识了学服装设计的苏鲍(化名),两人见面后才知彼此都是轻度抑郁症患者。“我们没有成为情侣,只是成了病友”。 |
他们相识的某软件,根据官网介绍,号称是“一款倡导积极健康公益生活的好基友社交软件”,“可以发现和找到身边的好基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多维度匹配”。 |
王金认为,这种同性社交App:一方面,它给予的安全警示信息会提高男同志之间的安全防范意识;但另一方面,它让不安全的性行为发生几率增加。 |
|
|
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专家对此不无担心地指出:“根据目前疫情流行特征,性传播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而在青年学生中,通过男男性传播感染已达80%以上,形势非常严峻。” |
九三学社昆明市委员会在对昆明高校1539名在校学生的调查显示,被调查对象中,有18人的性伴侣是同性,48人的恋爱对象是同性。 |
昆明医科大学曾对某高校进行连续4年、每年800人的抽样调查研究发现,男性的同性性行为逐年上升,且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极低。调查显示,最近一年只有1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有1人从未使用过安全套;随着年龄的增大,男男性行为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外省户籍的大学生男男性行为发生率高于本省学生。然而,虽然大学男生的性行为发生率高于女生,但是男生的艾滋病知识和知晓率却低于女生。 |
这一情况不仅出现在昆明。据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南昌等城市的疫情报告,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者也在逐年增加。 |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
2020年8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近年来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传播途径以男性同性性传播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