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今日主持:王凡
今日嘉宾:
滨兵(浙江 中学教师)
时言平(成都 媒体从业者)
黄晋(北京 职员)
据11月10日的《重庆晚报》报道,最近,重庆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70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该活动具体内容概括为“六个一”。即每一名大学生积极参与种树,每所大学建一片大学林;带薪实习一个月;到农村“三进三同”一个月;到企业做工一个月;学军一个月;撰写一篇有价值的社会调研报告。
关键词 近距离
主持人:也就是说,重庆将力推大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对这样的一种举措,我们该如何判断呢?今日众“议”院开讲,有请嘉宾发言。
滨兵:“再学工农兵”其实和以前的“上山下乡”有本质区别。“再学工农兵”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套上“再学工农兵”的外褂,恐怕一方面是为了和“红色之都”相称,另一方面也想让大学生拥有光荣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很需要社会实践。现在许多大学生眼高手低,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亲眼”看到国情市情民情,对其以后踏上工作岗位会带来极大益处。更可贵的是,活动并没有强制约束,不与学生学分挂钩,也不作为大学生拿毕业证的一道门槛。
主持人:应该说,作出这样一个重要的决定,其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但能否达到其设计的目标呢?
黄晋:我倒以为,以行政力量介入教育领域,有公权乱作为之嫌,这难免让人将其与历史上那一场“上山下乡”运动有所联想。当然,这一场新“上山下乡”运动显然与当年有所区别。重庆让75万大学生重学“工农兵”,更注重的是减少当代大学生与现实国情的隔膜感,让象牙塔里的学子近距离了解这个生他养他的土地。同时,重庆今年可称为试行,看重的是大规模开展起来的姿态,看重的是给学生的精神补钙,为防可能遇阻还以“薪酬”作了润滑剂。
关键词 操作性
主持人:照你的分析,这算是好事?
黄晋:恩,但恐怕并不具有操作性。设想一下,四个月的实践活动,除了学军好操作一点,学农、学工,以及种树,若一窝蜂推行,效果堪忧。
主持人:何以见得?
黄晋:拿农村来说,若农忙时节比如秋收时去,现在都有代人收割的专业队伍,抢抓那几天最佳收割时间,以机械化手段很快将活干完,那活不是熟手根本没法干。此时,学生插不上手,插手除了不安全,还会造成糟蹋浪费。若农闲去,无非是陪“993861部队”(注:指中国内地很多农村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晒太阳、转田坝,除了认得一点五谷杂粮,还能做什么?
去工厂也是这样,若去生产线,那纯粹是搅局添乱,工人们忙着挣计件工资,哪有带徒弟的兴趣,有的厂区,可能连参观的闲暇与空间都腾不出来。若去工厂的行政管理机关,那显然不是让学生学工的设计初衷。还有种树,很宏大的构想,一个学生种100棵树的指标,若能保证较高的成活率,75万学生,那将种下多少树?谁来监督避免造成巨大的浪费?若热热闹闹让学生闹腾完,然后还得请专业队伍将树苗挖出来重新栽种,那不是瞎折腾吗?
主持人:看来,你有些悲观。
关键词 责任感
时言平:一个好的初衷,如果没有精细化的调研和设计,很可能会流于形式。“学工,学农,学军”,这次只是一次倡导活动,并没有强制约束,也就是说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样一来,很可能又会沦为一句口号。并且对于大学生参加这种社会实践并不会起到太大的促动作用。
主持人:你的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武断,不知有何好的建议?
时言平:重庆的这番活动,只是对大学生应该参加的那些社会活动作了一个集纳而已,并无多大新意。并且,这样程式化的倡议对于重塑青年的责任感,可能并不会有太大的意义。与其“学工一月、学农一月、学军一月”,倒不如立足学生所在的学校和社区,多搞一些切合实际的活动。大学生能在社会实践中学到什么本领倒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实现修身养性。譬如鼓动师范生对教育力量薄弱的地方进行对口支援,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体力行地去参加公益活动,丰富学校里的社团文化生活……这对于青年而言,不会太折腾但是却很有效果。
主持人:这种活动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加强社会实践,提高社会责任感。现在的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缺少对底层社会的真切认知,改变这一点正是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对现在大学教育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和纠正。但正如大家所担心的那样,社会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未必要整齐划一的“学工,学农,学军”。时代不同了,以行政力干预教育,是不是符合教育规律,这需要探讨。最主要的是,如何将这项制度设计更细化、更科学,以免沦为形式,空留批评的口实。
对重庆的这项有价值的制度设计,我们不妨听其言,观其行,多提建设性意见,或许他们可以趟开一条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新路呢,我们就拭目以待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