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工人日报
       近年来,日照港集团铁路运输公司80后和90后职工队伍不断壮大,劳务用工比例不断扩大,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职工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尤其是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归属感几乎为零。
面对新问题新挑战,公司领导认识到,企业发展靠特色,特色形成靠文化。在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企业思想教育方式方法,难以满足职工空前活跃的思想文化需求,必须主动走到意识形态工作前沿,充分用好新的传播平台。
日照港集团铁路运输公司工会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于2010年3月在公司局域网上创办“咱家客厅”人物访谈栏目,让一线职工登上自己的舞台,畅谈身边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通过互动交流、平等对话和“经典”言论,拉近了先进典型与职工的距离,达到了一个典型带动一个群体的目的。
5年来,“咱家客厅”人物访谈栏目工推出10期,直接参与职工近3万人次,成为工会宣传思想工作与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的融入点。
特点
让职工自己说话是“咱家客厅”的感召力。“咱家客厅”不定期将职工聚集一堂,通过访谈——引导——阐述——总结——思考的息形式,挖掘典型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化职工的客观认知和理性感悟,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典型宣传格局,使典型人物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家的温馨氛围里打开自己的心痱,畅谈精彩人生与职工共享。获得“全国交通系统文明示范窗口”、“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等荣誉的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务公司女子叉车班三任女班长,应邀做客“咱家客厅”,很快被“和乐的家庭环境”所感染,被浓厚的“家庭亲情”所陶醉,不由自主地“掏心窝子”,绘声绘色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300名职工直接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当代“花木兰”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勤于开拓、敢于创新的精神境界。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想课,更像一轮心与心交流的彩虹。
说出职工自己的话是“咱家客厅”的影响力。用“草根”语言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用职工感兴趣的“新鲜事”抓住职工的眼睛和耳朵,从而使“咱家客厅”接地气、冒热气,并吸引职工参与其中、启迪心灵。获得“全国交通系统工人先锋号”荣誉的公司车站四车间一班班长周平利,在《咱家客厅》第二期从“大班长”和“小保姆”说起,以质朴的语言和特有的风趣,让大家在欢欣的笑声中感受到一线班组长的治班之策和人格魅力。
“零距离”交流是“咱家客厅”的渗透力。“咱家客厅”一改“台上报告台下听”的模式,搭建互动平台,让典型人物置身职工中间,用心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职工最想听到、最想知道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通过典型人物与职工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互动交流,产生以点带面、见贤思齐的效应。获得“日照市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的公司车站信号员贺萍,在运输生产一线倒班作业16载,平时与大家难见一面。在“咱家客厅”第一期主持人的委婉提示和现场职工的真情打动下,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声情并茂倾诉“一番番春秋冬夏”,激情飞扬辉映“数不清夜以继日”,一个“舍小家、顾大家”有血有肉“港铁女工”的英姿跃然而生,220多位在场职工沉浸在对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之中。
真实生动是“咱家客厅”的亲和力。事实比道理更具有说服力,只要把事实讲清楚、讲生动,职工自然有自己的判断。不论是先进性突出、榜样性鲜明的优秀模范人物,还是来自基层、经历平凡、诉求普通的平民典型人物,他们的事迹能够感动人、激励人、引领人,就是《咱家客厅》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的宝贵资源,就能使职工感到可近可信可学。公司“敬老楷模”、机务段乘务员程刚,在《咱家客厅》“拉家常”,回顾了连续几年中秋节用自己的工资和休班时间,送50公斤月饼到敬老院并与老人们共度佳节的感人情节,虽然讲的是逻辑不强的本地方言,但是博得了全场职工热烈掌声,既坚定了自己走敬老之路的自信,又激发了身边职工共同敬老的自觉。
贯穿真爱是“咱家客厅”的凝聚力。“真爱”始终是“咱家客厅”的一个关键词。爱港口、爱公司、爱岗位……,爱的光芒在“咱家”时时闪烁,爱心凝聚力量、真情放飞梦想的旋律在“客厅”处处回荡。人淡如菊的女信号员贺萍维系着她对岗位的爱;凡人善举的乘务员程刚折射着他对老人的爱;敬业精业的维修师徐玉金体现着他对火车头的爱;永不服输的技术员于惠红挥洒着她对铁路的爱;体贴入微的大班长周平利满怀着他对职工的爱;德高望重的老书记崔著先倾注着他对港口的爱。
常变常新是“咱家客厅”的生命力。为了保持使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教育效果,“咱家客厅”不断挖掘沟通和互动渠道,利用短信微信、才艺展示、现场提问、第一现场、生活花絮等方式,激发职工参与的兴趣,每一期节目都让每一位职工在一个多小时里意犹未尽,恋恋不舍。第五期“咱家客厅”恰逢重阳节,退休老领导、老师傅30多人被公司请来做“客”,昔日同甘共苦的老同事们有说不尽的知心话。日照港集团老领导、公司首任党委书记崔著先描述了“港铁人”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创业故事,再现了“港铁人”一幅幅拼搏奉献的壮观画面。新老职工感慨万千,共话梦想,奏响了“港铁大家庭”和谐的大合唱。
作用
反响凸显正向效应。5年来,栏目组收到各个方面来信660多件,如果说“咱家客厅”交织着爱的传递,那么这些信件则是爱的延伸。在这些信件里,随时感受到领导的肯定与关心、同事的支持与关爱、职工的建议与关注。正如日照港集团副总经理尚金瑞所言:“‘咱家客厅’为普通职工搭建了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体现了让职工自己说话,说职工爱听的话,唯职工说话的创新特点,贴近一线、贴近职工,形式灵活、内涵丰富。”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主席丁小岗和山东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刘赞杰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由职工设计的“咱家客厅”标识获得国家专利。
经典话语广泛传扬。“咱家客厅”以平视角的表现形式触动职工、吸引职工、鼓舞职工,不仅成为职工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而且化作“港铁人”丰厚的精神财富。职工把“咱家客厅”录制的光盘带回家与家人共享,感人的故事走出了公司、走进了生活。从来“家”做“客”的典型人物朴实语言中,职工们提炼了诸多经典话语,作为公司独特的流行语,丰富了“港铁精神”和“港铁文化”内涵。“感恩是责任,更是对社会的爱!”程刚用付出向职工描绘了社会和谐的蓝图;“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徐玉金的话变作各站段、各班组思想教育的常用语;“班长不是官,而是责任。”周平利这句口头禅使全公司班组长的管理意识发生了质的改变;“干好一钩活不算好,钩钩干好才是真的好。”焦广林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成为全体调车员的工作标准。
受访典型由点及面。“咱家客厅”从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发现挖掘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职工,以他们真实具体的事例作为闪光点来照亮职工的内心世界,由于立得住、传的开、叫得响,成为职工心中的长明灯,形成了一个典型带动一个班组、一个车间乃至一个团队的效应。这些优秀的职工代表来“家”做“客”之后,压力倍儿大,动力倍增,先进更先进,大家齐前进,一个个“盆景”变为一道道“风景”。
和谐家园生机勃勃。在“咱家客厅”这个思想集疏平台的引导下,日照港铁路运输公司处处洋溢“学典型、争先进、比贡献”的和谐气氛。在如火如荼的生产现场,铁路工人挥汗如雨,维修工人一丝不苟。程刚在网上发出“爱心贴”以来,公司32名职工积极响应,7名职工的孩子也参与其中,敬老爱老传统如同一种爱的语言在无声地传播。在山东省首席技师徐玉金的带动下,技术创新成为职工队伍自强不息的“DNA”,公司拥有国家专利11项、科技成果76项。
思考
人人都是思想工作者,工会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从上到下”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之“供”与时代发展和职工发展之“需”不对等,仅靠为数不多的政工人员,通过自上而下的管教和灌输等方式,往往抑制职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职工不满意不接受,是困扰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咱家客厅”以职工为圆心、以基层为基点,及时掌握职工的所思、所想、所盼,把准脉、俯下身,因地制宜开展一人一事的宣传思想工作。通过这个新平台,每名职工尤其是典型职工都可以成为思想工作者,一个个平凡举动、一个个鲜活事例,如同一滴滴潺潺溪水,浸润着职工心灵,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和价值最大化。
人是有思想的,职工不仅能够创造产品,而且能够创造思想。工会宣传思想工作不是要职工被动接受,而是要职工主动创造。因此,要探索并形成“从职工中来、到职工中去”的宣传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机制。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工会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从大到小”的转变。只有把宣传者想说的和职工想听的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在生产生活中,总有一些平凡举动令人感动,常有一些“平民英雄”令人起敬,小故事往往蕴含着大道理。“咱家客厅”展示职工的身边事、小花絮,却展示了大胸怀;小视角透视出大亮点,职工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了向小故事要大效果的目的。
改仰视为平视,工会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从高到低”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过多强调对宏观形势的宣传贯彻,尽管职工多会认同,但有时也会出现理解上、结合上的偏差。“咱家客厅”针对职工认识水平和觉悟程度不尽相同的状况,采用互动交流和情感体验等方法,搭建了典型与职工平等沟通交流,受访主角不再居高临下、生搬硬套,而是以拉家常的形式倾诉;职工不再被动听讲,无动于衷,而是触动心灵,宣传思想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大为提升。
既学“楷模”又树“标杆”,工会宣传思想工作要实现“从远到近”的转变。一段时间以来,典型引路存在着“高大上”式说教的弊端,典型人物“脸谱化”,难以引起职工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咱家客厅”挖掘职工身边事,树立职工身边“标杆”,让好人好事“墙内开花墙内香”,使职工由“心向往之”到“起而行之”,营造了职工之间“零距离”欣赏氛围,实现了思想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