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辽宁日报
       近年来,大连市甘井子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打造创新发展平台,培育引进科技项目,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新正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引擎。甘井子区先后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中国创新百强区”,为大连建成东北科技创新中心、迈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贡献了甘井子力量。

全球首台3600吨/小时智能化大型连续卸船机在大连出产。辽宁日报记者杨丽娟摄 强化源头支撑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大连一品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利用生物质蒸汽闪爆技术原理研发干法造浆设备及工艺的企业,在新品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遇到了理论和科研方面的瓶颈。
今年9月,通过甘井子区政府牵线搭桥,一品机械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学院开展项目对接,并签订生物质蒸汽闪爆破壁技术开发委托合同。项目完成后,一套设备就可以筹建一个产业园区,年处理15万吨秸秆,提供一线生产工人就业机会270人,既可实现废弃资源的高效利用,又满足对环境无污染排放的要求,还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企业出题,政府牵线,高校出智。甘井子区注重强化创新源头支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高校院所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与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强化创新协同,优化产学研会商协调机制,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先后组织连智智能、一重核电、一品机械等重点企业与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对接,达成战略咨询、新产品开发、联合技术攻关等合作协议50余项。成立甘井子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吸纳上海市专家成立顾问团,召开新项目、高校院所科技联席会,为企业解决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合作和项目转化。
源头支撑促进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国内首台双向连续卸船机等一批产品实现国产化技术重大突破,4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3项科技项目获得省、市科技奖励项目称号。
广泛搭建平台 推动创新要素集聚
11月21日,华为(大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在甘井子区揭牌并上线运营,该中心汇聚了华为在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的技术、能力和资源,具备企业赋能、人才培养、生态打造三大职能,将成为华为工业互联网东北三省一区总部中心。云服务覆盖工业业务全景,通过赋能和联合创新,推动甘井子区工业产业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逐渐实现区内企业工业全互联、产业链全协同、全业务云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华为(大连)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是甘井子区搭建创新平台的一个重要举措。
平台是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甘井子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相结合,努力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各种创新要素向这里集聚。
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级双创基地,建设生命健康平台、绿色农业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平台,引进大连理工大学“峰岚研究院”,培育壮大“双创”新动能。建成加益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提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建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仅一年时间,科创中心一、二期共入驻企业11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家,行业重点企业1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家,实现产值5亿元,初步形成科技创新聚集效应。目前,三期项目已经揭牌,将围绕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组建专业化的产业园。
引入哈工大大连能源与环境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节能环保、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组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联合会,成功吸纳科技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服务机构130家会员,实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发展全链条式服务。
目前,甘井子区共有市级以上技术研发平台85家,其中国家级4家;市级以上“双创”平台12家,其中国家级2家;市级以上科普基地5家;国家“千人计划”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5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82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