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60|回复: 0

于法鸣:十二五规划将贯彻就业优先战略

发表于 2010-11-11 15:03: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网易财经11月11日讯   由易才集团和新人力杂志联合举办的“2010第五届新人力高峰论坛”今天在上海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在论坛上表示,最近在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已经提交了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当中,对于就业问题提出来一个响亮的理念、口号,就是“就业优先战略”。
以下是他的演进实录:
今天跟大家分享“就业优先战略思考”。
讲三个问题。第一,给大家介绍一下就业优先战略提出和完善过程。
上个月,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召开了APEC人力资源部长会议上面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把充分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上。这个科学的论断,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果。那么对于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位置和认识是一个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深化过程。我记得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是在本世纪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而且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上。那么什么是重要位置呢?在2003年,新一届党中央、国务院诞生了,在就业领域第一件事,把扩大就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四大首要之一,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扩大就业已经摆到其中。同时新一届的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宣布,2003年,要在中国新增800万就业岗位,这是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承诺。那么到了2005年,国务院领导再次诠释什么叫做民生之本,怎样把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因为我们大家都关注国际民生问题,所以国际是为了什么,国际实际上是为了民生,国际是服务民生,国际是改善民生,而且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把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转变成不断的拉动就业增长的过程。第二把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转变为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就业能量的过程。第三要把城乡二元结构改变的过程转变为城乡就业统筹的过程。把就业经济发展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在08年,中央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于就业影响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要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上。什么是更加突出?什么是重要的位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就业在中国是天大的事,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要把扩大就业,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大的事件,要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这才出现了今年在APEC会议上面胡锦涛主席把它归纳成要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从这个提出深入到完善的过程,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是高度重视中国的就业问题,而且对于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是在不断的深化。
第二,为什么要提出把就业摆在优先位置?我讲三个观点,第一,就业优先是国际社会的共识,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经贸冷门,第一次诺贝尔奖授给了搞就业的专家。这三个专家是201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教授,北美国西北大学的一个教授。这位经济学家对于失业问题的分析,足以让他们得到诺贝尔奖项,就业和失业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从本次诺贝尔奖的颁奖结果来看,西方正在审视经济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向由将来的经济发展为先转变为就业为先,构建一个良好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索马维亚宣布无就业的增长不是真正的经济增长,前年以来,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就业问题,而就业复苏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年6月30日,国际劳工大会第99届大会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创下高失业率并没有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而好转,许多国家仍再继续的增加。比如美国9月份失业率是9.6%,连续17个月保持在9%以上,欧元区失业率则连续5个月维持在10%,创下了欧元区成立以来最糟糕的记录。预计到2010年,也就是今年,全球失业率将达到6.5%,失业人口将超过2.11亿。与08年相比,增加了1亿多,特别是全世界青年失业率,将在2010年底达到历史上最高,至少有8千万人在失业,而且2011年将会继续增长。
如何破解就业的困局,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复苏的关键所在。美国针对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奥巴马从上台以后第一次发表了言论,核心内容就是就业的问题,美国政府花了7千亿在金融危机恢复时期,经济见红2%,但是失业率攀升到10%以上,所以奥巴马向全国选民承诺,美国政府下一步将把促进就业作为首要的任务,他宣称美国绝不做二流国家,绝不能让中国赶上来,所以在国际上在西方,任何一个政治家都把就业作为他们执政拉选票重要的因素。这是第一。
第二,就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史,我们党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代表,是代表了我们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谐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就业是民心之本,是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所以国际劳动组织对就业下了一个定义,就业不仅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人民实现自己的价值,融入社会,给家庭甚至给后代带来希望重要的途径。就业体现的是基本人权,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业体现人的生存,就业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发展。那么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顺民心,抚民心,这才叫以人为本,虽然发展是硬道理,但是硬发展没有道理,离开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没有发展。管理劳动者的民心民意才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我们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就是执政为民,以民心、民意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因此党和国家把扩大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头等大事,这是三个代表的体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部分。
第三,就业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相提并论。中国有着独特的国情,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四大,第一个就是人口宏大,我们预测到2033年人口将达到15亿。第二是劳动力资源总量大,预计到2020年达到11.亿,到2033年将达到12亿以上,能说这不是头等大事。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大,09年外出的农民工数量是4.15亿,今年超过5亿,目前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还不算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仍然在农业还有1.2亿人需要转移。所以理论界说刘易斯拐点,我看20年以后这个拐点才能到来。这四大既说明中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带来巨大的问题,这是任何国家不能比的,要把这些转化为人力资源,所以要把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面临巨大的人力资源总量的压力,而且在现实中遇到结构性的矛盾,区域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对于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对劳动业提出的要求,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在这些过程中,部分已经就业的劳动者还将被淘汰,要解决突出矛盾,不能不把促进就业摆经济重要的位置。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媒体,我们媒体为此做了大量的宣传,我表示非常的感谢。前一阶段,媒体又在炒作企业招工难,按照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在全国进行了普遍的调查,16个城市调查的情况结果是这样,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地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稳定,企业用工基本平等,根据我们部对全国109个城市,第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的统计,比上季度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为0.99,比上季度下降0.11,劳动力供给略大于需求,基本是持平的。今年春节前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目前情况基本一致,招工难等情况在个别地区确实很突出。结构性矛盾突出,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困难,机械电子类制造业企业招收高级人才难,薪酬较低的企业招收员工难,部分中心地区产业转移发展较快的个别行业招工难,分析得出结论,部分企业出现招工难,这是近来企稳回升,人才配置滞后于产业发展,经济竞争加剧致使劳动力分流,是市场调节人力资源正常的反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是结构性矛盾。所以我们的分析跟三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是一致的。结构性的矛盾现在是日益突出,将是就业最大的困难。
因此,对企业招工难,是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现象,是结构性的矛盾,它改变不了我国长期持续的总量压力,而且也使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的加剧。国务院、党中央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就业优先的战略。

第三如何实现就业优先?在整个十二五期间,就业优先要从五个方面来考虑,第一要选择扩大就业经济发展战略,号召各个政府要把就业至于重要的核心位置,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经济结构的布局,投资方向的选择等方面都必须考虑是否扩大就业。这次金融危机,各国政府无一例外的扩大了就业,但是各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结构不一样,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果,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主要的经济体国家形成了无就业增长,在美国召开的G20劳动部长峰会上,大家普遍认为,无就业增长是真正的经济增长,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保证了就业稳定,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二确定每年经济增长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就业,要保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形成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同步增长,在确定年度目标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对就业的拉动。在国际格局当中,中央国务院提出保稳定、保增长就是为了保就业,为了在GDP上面保8%,在就业的目标上保1千万新生就业岗位。第三在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时,必须优先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经济运行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是经济规律,但是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纠正和调整也是各个政府的重要工作。在这些调控当中无论采取什么政策手段,都必须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的考虑。第四各级政府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必须优先考虑促进就业的问题,就业促进法案里面明确规定国家施行有利于促进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环境,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根据就业的状况和就业工作目前任务,在财政预算中按照就业专项资金来促进就业,要实现在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就业专项资金促进和扩大就业。第五,对于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必须把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就业摆在优先的位置,而且就业促进法已经明确规定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所以促进就业是重要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