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年来,四川省泸州市始终把做好农民工党建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常态化、精准化、制度化工作思路,构建起组织管理全覆盖、定向扶持个性化、培养培育全方位、服务保障亲情化的农民工党建工作大格局、大体系。
01
聚焦党建引领
建立全覆盖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闭环式组织模式。市内,全覆盖建立市、区县农民工综合党委、乡镇(街道)农民工党总支(党支部)、村(社区)农民工党支部(党小组)。市外,在泸州籍农民工1万人以上聚集的省市成立14个异地农民工党委,由市农民工综合党委统一审批管理,各区县、乡镇(街道)已设立的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划转到异地农民工党委集中统一管理,构建起上下联动、内外互动、左右协同的农民工党建工作大体系。
二是配备专职化党务工作者。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民工综合党委、市总商会综合党委共同考察确定异地农民工党委书记。市、区县委编办统筹协调100个事业编制,从全市遴选一批熟悉党务工作的事业人员充实到市、区县农民工综合党委,并为14个异地农民工党委配备1名事业编制的异地农民工专职党务工作者。从退二线的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中选派4名熟悉党建工作的同志担任党建指导员,分别联系14个异地农民工党委,每年实地调研指导2—3次。
三是健全精准化管理机制。制定泸州市驻异地农民工党组织管理办法、规范泸州市异地农民工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制度,建立农民工服务网站、党建微信群,开通农民工党建手机APP、流动党员管理系统,组织新年茶话会、党员冬训班、联席会议等,对农民工党员开展分类教育、量化考核、积分奖励,实现“线上全覆盖联系+线下全覆盖交流”,推动在外农民工管理常态化、信息化、长效化。
02
聚焦创业就业
建立个性化定向扶持体系
一是建立个人技能信息档案。由市人社局统筹,各区县条块负责,各乡镇(街道)采取“走访慰问+电话了解+熟人告知”等方式,全面摸排在外农民工个人职业技能、就业创业意愿等情况,建成外出农民工信息档案。同时,根据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按“实时更新、分类评估、按需提取”方式,实施动态管理、双向匹配。
二是开展全方位就业服务。围绕农村电商、家政服务等领域,统筹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技能培训,对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的机构补贴1000—6000元/人。围绕酒类、智能终端等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利用全媒体、坝坝会等载体,向农民工推送招工信息,每周举办1场全市大型招聘会、1场乡镇专项招聘会,多渠道帮助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
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发展。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对返乡领办专合社或创办企业的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建立创业担保基金,为农民工提供最高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采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等方式,每个区县建立1个以上投资小、见效快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实施物管、水电、房租等减免政策,为农民工搭建创业平台。建立农民工创业指导专家团队,“一对一”跟踪指导,提供项目选择、经营管理等服务;举办农民工创业大赛,对成功入选的创业项目全程指导和补助。
03
聚焦储备使用
建立全方位培养培育体系
一是实施村级后备干部定向培养计划。2019—2021年,每年从农民工党员群体中择优选拔100名作为村(社区)后备干部定向培养对象,通过“乡镇初选—报名招考—择优录取”的选拔程序,组织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日制大专学习,学费采取财政全额兜底形式予以补助。学员学习期满后,回村(社区)任职、在岗服务不少于3年,基本报酬和绩效考核按在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80%执行,并享受相应补助。
二是实施优秀农民工定向招聘计划。各区县委编办统筹专用编制,从2019年开始,连续3年,从优秀农民工等群体中公开选聘100名事业人员到乡村振兴试点村、建档立卡贫困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等任专职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服务期限不少于3年,享受同等条件事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村干部相应补助,期满后由组织部统一安排到相关单位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积极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
三是实施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结合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每年遴选不少于2000名创业意愿强、发展潜力大的返乡农民工,集中开展农村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家政护理等实用技能培训。每年有计划挑选不少于100名有资金、有项目,但欠缺经营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民工到市内重点企业学习锻炼。力争3年从农民工群体中培养1万名致富带头人。
04
聚焦关心关爱
建立亲情化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精准化服务台账。市县乡村四级依托商会、人才工作站、学校校友会及村干部队伍对农民工党员开展“拉网式”排查,逐级健全优秀农民工、农民工后备力量、农民工村干部“三本台账”,做到“六个清楚”。同步分级分类、动态更新“留守亲属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台账”“在外打工或创业需要解决的困难台账”“对家乡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台账”,分级转交相应单位办理、限时办结。
二是建立常态化帮扶慰问机制。实施结对帮带,每个部门(单位)至少结对联系1个村(社区),每名机关干部至少联系1名在外农民工,乡镇(街道)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包片联户,实现党员干部和外出农民工群体结对联系全覆盖。建立定期座谈、谈心谈话、走访慰问等机制,每年市县乡村组织农民工代表座谈会不少于1次,乡镇党委书记与农民工村干部谈心谈话不少于2次,村党组织书记与农民工后备力量谈心谈话不少于4次。春节前,市、区县党委政府和工会、妇联等部门带队到泸州籍农民工集中地,慰问在外农民工,传递家乡问候。
三是建立全覆盖健康文化关爱机制。把农民工免费健康体检纳入元旦春节期间为群众办实事、送温暖的重要内容,依托全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组织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免费健康体检。实行文化关爱全覆盖,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引导等方式,通过举办“农民工网络春晚”“村晚”等活动,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