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62|回复: 0

新时代的农民工——建筑工老李

发表于 2020-12-10 20:14: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这是一篇迟来的特辑,但不可迟到人物——随着90年代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衰落,接踵而至的便是农村的凋敝,农村的劳动力已经无法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获取足够的教育、医疗以及生活成本的负担。于是乎,九十年代初期便出现了大量的打工潮,农民们不得不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背井离乡。由此,大量的农民变成了城市的建设者、他们辗转于不同的城市、街道却始终不曾有能让自己安定的地方。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地增加,据统计2009年我国有1.4亿农民工,到现在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2.8亿,其中建筑工个人便占了5000万左右。

像老李这样外出做建筑工人的是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的,一个工地时间短些一两个月完工,长一点的做到七八个月,那种一呆就是一年以上的工地非常少,老李做建筑工人大半辈子也没遇到过几次。正是这样,老李们经常需要搬家,而每个城市工地周边搬家的小货车司机们早就习惯了与建筑工人们一起搬来搬去、讨价还价的日常;他们看着工人们拖家带口,抬着床板、电视机,拿着一大堆钢铁的工具,水桶被褥等等一切的生活物品,大包小包的就往车里塞;有时候人太多了,货车座位太少,工人就想往货箱里钻,这让他们一时哭笑不得。于是乎,经常给建筑工人搬家的货运司机们,便从这一方面,生成了对整个建筑工人群体的认识:

“搬家的货车开动的越频繁,建筑工人的流动就越快,城市的建设便加快了,这时建筑工人们也该被驱逐了。”

老李的日常

老李和妻子就住在工地的地下室里。这里聚集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十来户家庭,他们各自用工地上木板隔出一个个四方格的房间,打扫干净,搭好木板床和灶台,一个简易的能供人休息生活的家便搭好了。如果是托儿带口的就要麻烦些,找些木板做做家具,板凳、椅子、桌子。如果要点娱乐放松的,那就把电视机、DVD给摆上。因为老李经常托儿带口的缘故,所以不管搬到哪个工地上住,家里的东西都是齐全的,这也是时常能让他和妻子感到温馨的一点。

西南的夏天,天亮得特别早,但由于住在地下室,工人们并不能看得见亮光。老李的妻子基本上每天五点半左右就会自然醒,接着准备今天的早餐,吃完早餐整理行装后他们就起身赶往工地,开始这一天的工作。

老李的工作是“抹灰”这决定了他每天都要与水泥砂浆打交道,这也是建筑工地上最脏的活之一,经常下班回家看到的就是一个泥人,脸上、头发上到处都是干巴的水泥砂浆;而且水泥长久接触的话也会腐蚀皮肤、每天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患风湿的概率也增大了,像老李这样一干就是二十几年的人身上已经落下了不少病根子;同样他的妻子也每天跟着他工作,由于气力小的缘故,只能做打杂的活,但也同样的繁杂、沉重。

如果说在社会上一个男人干着重活、累活是传统观念中为了扛起一个家庭而负起他应有的责任,那么当一个羸弱的女人需要同样站在和男人一样的高度上负担起这些时,我们又应该怎样去评判呢?是女性的崛起或者是社会观念的转变?还是说,这便是社会的异化将一切视作资本的工具时对女的不仁慈。

午饭是在工地上解决的,因为老李做这行,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度。在一般工人眼里,这是个好制度,“干的越多,得到的越多。”这也使得像老李这样的工人越来越多,每天玩命的起早贪黑,想法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这样,老李从自己的午饭和午休时间入手,提前一天晚上把菜炒好,第二天带上电饭煲和碗筷就上了工地,在电梯口找到插座把饭菜热好之后,麻利的吃了就直接开始下半天的工作。

对于下班的时间,老李是没有固定的,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他,对于劳累已经没有感觉,也没有加班的概念。有时下班的早就是六点多,有时候也工作到晚上十点多,为此妻子时常埋怨他,“你没有好好休息,也不能让我好好休息。”对老李来说,妻子的责怪已经见惯不怪了,他们本来就不是很合得来。老夫老妻几十年了,老李很清楚妻子的脾气,妻子也很清楚老李的性格;但他们就像生肖里牛羊不和一样,虽然互相了解,但是并不能体谅对方,一有不和便开始争吵起来,不过老李总是会输。

在上班期间,不时会遇到一些窘迫的事情,这样的事情时常困扰着老李这样的建筑工人们。

老李们经常在二三十层的高楼里上班,对于还没有建成的高楼来说,能上下楼的便只有步行的楼梯和拉货物用的升降电梯,升降电梯在工作时间不是为工人服务的,所以很难随时乘上去。由于楼里没有厕所,电梯又坐不了,更不能走十几层的楼梯,所以平时上厕所就成了工人们的一个大难题。关于此,老李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直接找个没有人干活的楼层,就地解决,然后用沙子埋起来,干这种事不管在谁看来都是不文明、没素质的行为,工地上也是一样。那些爱干净的管理人员们,拍拍脑袋就想到了以罚款的办法来遏制工人们随地大小便的行为,而不是就近建个厕所,说不得这样的行为就是愚蠢的!

像老李这样的建筑工人群体是很庞大的,笔者的描写是绝对真实,且亲身体验过的。当然这里只体现了他们最普遍的一些生活场景,和面临的某些困境,不足以描绘他们生活和困难的十分之一。对于现代的青年人,怎么看待建筑工人这一群体以及背后更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也就是说,“是否对这类群体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于个人来说对是否能建立完整的、正确的世界观尤为重要;也对于社会进步来说,必须有对社会上最普遍的、最底层的群众产生足够的关怀才能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前,人们谈论“农民”这个词语的时候,总会带着一些诸如“老实”之类的词语来进行刻板的认识,并在脑海中对这样的群体进行想象,这些通过一般概念得到的对这类群体的认识始终是空洞的,不深刻的,最后遗忘也是必然的。

只有深入或者接触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何人们对农民会有“老实”这样的印象;为何要说那些冒着严寒酷暑,住着简陋工棚、背井离乡,在地下深陷泥潭,在高空挥汗雨下的建筑工人是“建筑物上的巨人”,是“城市的建设者”;也就能理解为何要说劳动的工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为何要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