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题目叫做《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其文主旨是痛批前段时间出现的诸如 “我爸是李刚”、以及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等事件。看来最具标志性、导向性的报纸也意识到,一个自我封闭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这就是用权与钱作为壁垒的社会群体,把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向下一代转移的结果。该评论最后把矛头直指“特权”二字,并且最终肯定了奋斗改变命运的进步意义。
可惜的是,举出的例子没有多少说服力。比如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身份社会色彩浓厚。身份把人们分为不同的等级,城乡分割的‘城里人’和‘乡下人’身份,‘城里人’又分为干部身份和工人身份,职工内部又分出国营企业、集体企业等身份”、而“改革开放后,打破了种种身份藩篱”这个例子其实完全不能说明问题,城乡户口的出身差异在今天尚未打破的同时,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户口差异又新增,在貌似打破了原有的社会身份的同时,新创造出来的身份差异依然还是存在的。
这里的原因很简单,这是因为目前我们的身份差异并不是后天的结果,而是先天就被强制加上的,比如说我生来就是个有北京户口的人,有资格买经济适用房,我同学户口在外地,他就只能多花钱买商品房,然后成为房奴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在一个连最基本的出身身份都是被强加的地方,讨论身份决定命运还是奋斗决定命运,这自然是有点儿让人觉得好笑。如果最后结论应该是奋斗决定命运的话,在北京奋斗的北漂们就至少不应该再被检查暂住证了。
生而平等这件事,其实说的是政治权利的平等,但不是人生本身的平等。有些人出生就是亿万富翁的孩子,他所得到的教育、开过的眼界,是其他人一生都不会有的,从小就浸淫在某种氛围里,然后加上交往的人多为富商巨贾,自己想做个生意还有资金支持的话,想不成功也难,只要有中人资质就可以了。
既然真相如此,为什么还要讨论到底什么是改变命运的条件?很不幸,正如我在上面说过,我们这里的情况有些不同。很多时候这个出身或者身份是外力所强加的,与那些通过竞争而延续下来的先天优势并不相同。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这些先天的准成功者以及他们所属的那个阶层,无论在起跑线上领先了多远,也有能力设立起一道壁垒把竞争者挡在门外。我们在这方面的记录也很糟糕,“官二代”在这种体系下的茁壮成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人民日报》最后把这种情况归结到“特权”是对的。可是,特权本身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特权本身也要经过授权,无论这个授权是来自上级机构还是社会本身。(五岳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