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893|回复: 0

矿山摄影家———陈善福

发表于 2010-11-12 10:48:2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龚光明

   前不久的一天,下午2点多钟,在松藻煤矿井口上下班人群中,一位头发斑白、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手握相机的老头,不断穿梭在刚出井的矿工中捕获镜头,采访上下班矿工。

    他今年已经68岁了,从事新闻摄影30多年,有一种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结,他总结的经验也就四个字——“勤于笔耕”。”他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松藻煤矿退休职工陈善福。

    “这是天平称、这是显影盆,暗室盒、亚硫酸纳、碳酸纳、溴化钾、定影液、大苏打、小苏打,这是我保存的底片。”在陈善福家里,保存着在数码相机产生之前,冲洗相片的一些化学颜料和冲洗相片的工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陈善福只有29.5元的工资,他不敢问津照相机,就从朋友那里借来一台上海201折叠式照相机外出照相。“我利用业余时间到煤矿周边、对准矿工照相,照了过后就想看结果,用碗代替显影盆,就把底片冲出来了,爬到床下,就把相片印出来。那个时候又没有放大纸,就跑到地质科,用晒图纸用蓝玻璃夹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把照片拿出来了。”陈善福回忆六七十年代获得一张张照片时的情景。

    1979年,陈善福的第一张新闻照片在《重庆日报》发表了,反映的是职工食堂举行的烹调比赛。第一张新闻照片见报后,有人说,没想到雀鸟都不拉屎的煤矿也有了新闻,他深受鼓舞。此后,煤海中星罗密布的矿灯,矿灯下,矿工雕塑的形象。身上的汗水、油腻、煤尘,欣喜的神色,粗犷的举动……在他脑海里熠熠闪光,成为他相机捕捉的对象。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艺术家罗丹的名言指导他勤奋耕耘。采煤队一位老矿工爱矿如家,长期上下班途中收捡巷道中丢掉的道钉、螺栓,并交回队里。陈善福采访他,与他摆开了“龙门阵”,聚焦屏上老工人面部肌肉线条丰厚,腐蚀的牙齿刻出他历经的沧桑,整个人物形象憨厚、朴实、粗犷。老工人面部皱纹绽开的瞬间,他“咔嚓”按下了快门。《矿工的喜悦》作品产生了,《工人日报》刊入“工人摄影”作品栏,并加上编者按。获得了当年《工人日报》摄影作品一等奖。

    1981年,《改革春雨》获重庆工人日报一等奖,《期盼》、《家属下井送温暖》等作品入选第二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书法摄影展,《放学以后》入选法国图鲁兹市摄影展,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全国省市报刊共发表新闻(艺术)图片1500余幅,其中获奖102幅,有的作品还参加出国展出。一张张获奖证书,一次次思维的升华,在重庆发烧友中“陈煤炭”的雅号闻名暇尔。1991年,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被中国煤矿摄影研究会选为第一届委员,1993年他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从60年代的时候就爱好上了业余摄影,真正在报纸上刊登作品那是1979年,算起来已经是30多年了,我有一个体会就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参加的全国摄影作品展都是在松藻煤矿拍的,所以要舍得吃苦,也就叫勤于笔耕,现在来讲,企业给我们一个发挥特长的平台,虽然我也进入老年,同样热爱摄影,把夕阳的光和热贡献给企业,为企业服务。陈善福深有感触地说道。

    “我要用手中的照相机一辈子为煤矿工人讴歌。”如今,陈善福已退休14年了,他却退而不休,在《中国煤炭报》、重庆能源等宣传媒体上仍可以见到陈善福所拍的照片和新闻稿件,仍然可以见到他每天早上买菜时,把相机挂在胸前捕获新闻时的场景,仍然可以见到他和摄影发烧友一起交流心得、谈摄影体会的镜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余热生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