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乔布斯的传奇已是广为传诵的创业神话:1976年,他和朋友在父母的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1985年,他被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1997年,在苹果濒临破产之际,他重新回归,扶大厦之将倾;2011年10月,在其病故之时,苹果已然被他打造成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
在这条人生轨迹上,乔布斯一路引领了七个产业的变革:个人电脑、动漫电影、唱片、移动通信、平板电脑、零售和数字出版业。他因此得以与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以及沃尔特·迪士尼一起,跻身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新者之列。这些人中没有圣徒,但是,当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泯然于时间长河,历史将会记住,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想象力注入技术与商业之中。
要想从乔布斯身上提取真正的管理理念,我们应该聚焦于他取得的成就。我曾经问过,他认为自己最伟大的创造是什么?我以为他会说Macintosh或iPad,但他告诉我,他最伟大的作品是苹果公司。他说,创造一家经久不衰的企业远远比创造一个伟大的产品更加困难,也更为重要。
乔布斯是怎么做到的?我认为以下14点就是他成功的关键所在。
1、专注
“哪五个产品是你们想要专注发展的?放弃其它的东西,因为那些会拖累你们,会让你们不断生产那些能用但不够伟大的产品。”
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当时的苹果正在生产不同系列的电脑和外设产品,其中包括十多个版本的Macintosh,整个产品布局十分杂乱随意。在长达一星期的产品总结会后,乔布斯终于忍无可忍。
“够了!”他大喊,“这太让人抓狂了。”他抄起一只记号笔,光着脚信步走到一面白板前,画了一个二乘二的表格宣布说,“这才是我们要的,”在两栏的顶端,他写下“消费者”和“专业人员”,在两行的前端他写下“桌面”和“便携”。他告诉团队,他们的工作就是要生产四个伟大的产品,表格的每一格代表一个产品,其余的产品应该全部取消。
全场一片静寂。
通过让苹果聚焦于生产四种电脑,乔布斯成功地挽救了公司。“决定不做什么,和决定做什么同等重要,”他告诉我,“这道理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产品。”
重新掌权后,乔布斯每年都会带着公司最重要的100个人去集训。在集训的最后一天,他总会站在一块白板面前(乔布斯热衷于使用白板,因为白板可以带给他彻底的控制权,并能集中大家的注意力)问道,“我们接下来应该做的十件事是什么?”
大家会互相争论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乔布斯把他们的想法一一写下来——当然也会划去那些他认为愚蠢的点子。在一番竞争排名之后,最终产生一张有十个提案的榜单。最后,乔布斯把单子上的后七个一笔划去,说:“我们只做这三件事。”
专注已牢牢植根于乔布斯的个性之中,他的禅学训练更加强了这一特质。他总是毫不留情地滤除他认为会分散自己注意力的东西。
在乔布斯最后的岁月里,谷歌的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在即将重新掌权谷歌时,曾登门拜访乔布斯。虽然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乔布斯依然愿意给他一些建议,“我所强调的是专注,”他回忆道。在了解谷歌未来的发展方向之后,他告诉佩奇:“其实答案已经很明确了,哪五个产品是你们想要专注发展的?放弃其它的东西,因为那些会拖累你们,会把你们变成另外一个微软,会让你们不断生产那些能用但不够伟大的产品。”
佩奇接受了他的忠告。2012年1月,他告诉员工只专注于几个产品,比如安卓系统和Google+,并且让它们变得尽善尽美,就像乔布斯做得一样。
2、极简主义 Simplify
“让事情变得简洁,就要真正了解隐藏的挑战并找出优雅的解决方案。”
伴随乔布斯禅定般专注的,是他化繁为简的能力。他总能通过保持事物精华,去除多余部件来简化事物。
简洁是终极的复杂——这句话来自苹果公司的第一本宣传手册。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只要将任何一款苹果的软件与微软的Word相比就可以了。后者的界面变得越来越丑陋,隐晦的导航工具条和干预式的功能让它变得越来越繁琐。它的存在不断提醒人们,苹果的产品在追求简洁中所取得的成就。
乔布斯对简洁的追求来源于他征服复杂结构的自信——而不仅仅是忽略复杂的功能。他意识到要达到一种深度的简洁,需要设计一款机器,给用户友好服从的感觉,而不是挑战用户。“这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他说,“让事情变得简洁,要真正了解隐藏的挑战并找出优雅的解决方案。”
追求深刻而非表面上的简洁,在这条路上,乔布斯遇到了知己——苹果的工业设计师乔纳森·艾维。他俩深知这种简洁不仅仅是采取简约风格或移除冗余。要去除螺丝、按键或者多余的导航界面,设计者必须深刻理解每一个元素所起的作用。
乔布斯后来提出了极简主义的建议:取消开关键。起初团队都被吓了一跳,但后来他们意识到开关键确实是多余的。如果用户不使用,iPod会自动关机,一旦被操作便会重新激活。
在寻找传统行业的创新突破时,乔布斯总会问哪些公司的产品本可以做得更简洁。2001年,便携音乐播放器和网上获取音乐的方式就符合这一条件,这也直接导致了iPod和iTunes的诞生。移动电话是下一个。在一次会议上,乔布斯抓起一部电话大声抱怨(合理地),电话一半的功能没有人知道怎么用,包括电话簿。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乔布斯把眼光放到电视行业,他觉得人们几乎无法在这一简单的机器上随时观看自己想看的节目。
3、负责到底 Take Responsibility End to End
“人们都很忙。比起费神思考如何同步电脑和各种设备,他们有更意义的事去做。”
乔布斯知道实现简洁最有效的方式,是确保硬件、软件和外设无缝地整合到一起,组成一个苹果的生态系统——就像iPod通过iTunes连接到PC上,可以使设备更简单,同步更顺畅,故障概率更小。复杂的任务,例如编制新的播放列表,可以由电脑完成,这样就可以使iPod在设计上减少功能和按键。
乔布斯和苹果对用户体验进行端对端的负责——这一点很少有公司能够做到。从iPhone的ARM微处理器性能到用户在Apple商店购买电话,用户体验的每一个方面都被紧密地连接到一起。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微软还是今日的谷歌,他们都采取了更开放的方式,允许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硬件被各种不同的硬件厂商所使用,而这一方式也曾经被认为是更成功的商业模式。但是乔布斯坚持认为这种方式只会产生劣质的产品。“人们都很忙,”他说。“比起费神思考如何同步电脑和各种设备,他们有更意义的事去做。”
乔布斯这种强迫症的、“整体式”的责任感,部分来源于他极具控制欲的个性,部分源于他对完美主义和制作优雅产品的追求。一想到苹果公司伟大的软件运行在其它公司平庸的硬件上,他就坐卧难安。同样地,他也难以忍受未授权的应用和内容破坏苹果产品的完美性。
这种方式的确无法在短期带来最大利润,但在这个充斥着垃圾产品、莫名奇妙的报错信息和令人望而生厌的界面世界中,它带来的是令人惊艳的产品和无比舒畅的用户体验。
“苹果生态系统”带给用户的体验,就像在日本京都禅园漫步的感觉一样美妙,而禅园也正是乔布斯之所爱,两者给人的愉悦不仅仅是开放性和百花齐放所能带来的。有时候,被一个控制狂控制也不是一件坏事。
4、颠覆式超越 When Behind, Leapfrog
在iPod获得巨大成功后,他开始思考什么东西能够打败它。他亲手创造了iPhone来蚕食iPod的市场。“如果我不这么做,别人也会。”
一家创新公司的标志不仅在于发现新的想法,它也应该知道如何在落后的时候超越对手。
乔布斯在开发第一代iMac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当时他忙于让电脑在处理图片和视频时更加强大,却在处理音乐方面落后于对手:使用PC的用户可以随意下载、打包音乐并将其提取、刻录到自己的CD中,而iMac的内置光驱无法刻录CD。“我觉得自己很白痴,”他说,“我想我们落后了。”
但他没有仅仅升级iMac的光驱来追赶对手,他决定要建立一个整合的系统来改变整个唱片行业。其结果就是iTunes、iTunes商店和iPod的结合,这使用户可以购买、分享、管理、储存和播放音乐,而且比其它任何设备做得更好。
在iPod获得巨大成功后,乔布斯没有时间庆祝,他开始思考什么东西能够打败它。其中一个可能性就是手机生产商将音乐播放功能加入到他们的产品中。于是他亲手创造了iPhone来蚕食iPod的市场。“如果我不这么做,别人也会。”他说。
5、产品重于利润 Put Products Before Profits
“将公司的重心放在追求利润,看起来是细微的差别,但它最终会使一切都变得不同,比如公司雇佣什么样的人,谁能得到晋升,以及开会时大家谈论什么。”
80年代早期,乔布斯正带领他的小团队开发第一代Macintosh,他的口号是要让它变得“好得令人疯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权衡这样的词汇在他的字典里并不存在。他告诉开发团队的头儿:“别操心价格,你只要让它的功能更强大就好。”在第一次带Macintosh团队去集训的时候,一开始他就在白板上写道:“不妥协。”
最后,这款成本高昂的电脑演变成了他被逐出苹果公司的导火索。正如乔布斯所说,Macintosh“在宇宙中留下了痕迹”,并加速了家用电脑的变革。最终他找到了平衡点:专注于创造伟大的产品,利润自然而然就来了。
约翰·斯卡利原为百事公司的市场与销售总监,他在1983年到1993年间掌控苹果公司。在乔布斯离开后,他对利润最大化的重视远超产品设计,苹果的业绩随之逐年下滑。乔布斯告诉我,他对苹果当年的业绩下滑有自己的解读:公司生产了一些很棒的产品,但是销售和市场部的家伙能带来更多利润,于是他们接管了公司。他说:“当销售掌控公司,产品部门的人就不那么重要了,他们对产品部的意见视若罔闻。这就是斯卡利接管苹果后发生的事,这是我的失误。这和鲍尔默接管微软后发生的事情一样。”
乔布斯的归来使苹果的重心回归产品创新,他们一鼓作气地开发了iMac和PowerBook,接着是iPod、iPhone和iPad。他对此解释说:
“我追求的是建立一家经久不衰的公司,所有员工都目标一致地开发伟大的产品。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当然,获得利润是好事,利润让你能够追求创造伟大的产品。但我们的驱动力是产品,而不是利润。斯卡利将公司的重心放在追求利润,看起来是细微的差别,但它最终会使一切都变得不同,比如公司雇佣什么样的人,谁能得到晋升,以及开会时大家谈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