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60|回复: 0

精读一本书的好方法

发表于 2020-12-16 08:47: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以《俗世奇人》阅读为例
  
□李海燕(济南市经五路小学资深语文老师)

  精读一本好书的过程,就是让阅读掷地有声、让阅读行之有效、让阅读启发写作的过程。做有质量的阅读,可以综合运用批注法、摘抄法、绘画法、比较法、导图法等。
  批注法我们都不陌生,孩子们也常常在用。但是,批注什么,怎么批注,家长是否对孩子进行过关注和引导呢?我常布置作业:对新课文预习批注。结果第二天来到课堂,就发现大量孩子只是在书本上画了几条线而已,试问这算不算“批注”?算不算带着思考阅读呢?真正有效、有思考的批注应该是关注语言、关注表达、关注作者的写作主旨,从而用不同的符号标画,并在旁边批注最能体现自己思考结果的重要字眼的做法。
  下面,我以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为例,讲一讲批注法。
  先看名号及由来。“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读这处介绍泥人张本事的句子,语言不多,却用极其夸张的写法,凸显了天津四大民间艺术之一的“泥人张”的精湛手艺,那就是“无人能及”。
  再看外貌特征。“冯五爷”的外貌,“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一连三处比喻,写绝了冯五爷的样貌——干瘦、细白,烘托出他的文人气质,更为后文他生意的失败做了巧妙的铺垫。
  三看性格特点。带着思考阅读,孩子就会发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含在外貌描写里了。关注到这些细节,孩子也就学会了写人物外貌时理应抓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外貌特点下功夫描绘,而不是不动脑筋的“照相式”的全方位描写。
  四看绝活能耐(也就是动作描写)。冯骥才描写泥人张捏“海张五”,一连七处动作描写,从正面、侧面不同角度刻画了泥人张手的“灵巧”、技艺的高超。
  五看典型事例。身怀绝技的“奇人”,一定轶事多多,但作者都是只挑选一两件小事来写,借这一两件极富戏曲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身手、大智慧。借此,可以告诉孩子:围绕人物特点,精选典型事例,也是我们在写作选材时应该拥有的一大法宝。
  六看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比、衬托等手法的运用,在小说里比比皆是,读书时若是能细细品悟,并试着在写作文时加以仿写,一定会收益良多。
  七看结构方式。作者的每篇故事,结构方式都不尽相同,灵活多变,但都条理分明、结构清晰。
  八看主旨思想。冯骥才说,小说的“主题”往往不是表面一层的,而是一层一层的。就像我们吃桃,桃肉的鲜嫩、多汁、甜蜜,我们每个人都能尝到,可是吃完之后如果你不留神去琢磨一下,就把桃核扔了。可是有心的人往往会把桃核拾起来,认真地撬开,里面还有一个不同滋味的桃仁。这个桃仁是作家放在里头的。比如说《苏七块》,作者就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规矩,要守着不能变”这样一个意味放了进去。这些道理不能直白地告诉读者,需要读者用点心思。
  九看方言俚语。“好赛”“甭”“为嘛”“各色”“费猜”“抽冷子”“死千”等天津方言俚语在书中随处可见,使得“津味”十足。
  以上就是我觉得可以尝试在亲子阅读中跟孩子一起关注、探讨,并精读、研究的九个方面。当然这些批注内容是比较理想化的状态,具体实施还得根据孩子的真实水平和喜好程度,不能一概而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