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海峡都市报》消息,因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福州下发蔬菜限价令,开始对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成为国内第一个政府干预、控制菜价的城市。目前,福州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门店全部将菜价调至政府指导价之下,4种大路菜的降价幅度两日间普遍达到15%~5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食品价格上涨10.1%,蔬菜价格涨幅更大。在此情况下,政府自然有责任管好“菜篮子工程”,让市民吃得起蔬菜。
但是政府的责任如何体现呢?对大路蔬菜限价当然是一个简便快捷的办法,但是超市、菜场毕竟不是机关事业单位,它们是一个个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市场主体,如果菜农、商家没有以次充好,囤积居奇,哄抬菜价,获取暴利,政府这样强制干预菜价恐怕不大合适,会留下一些后遗症。
蔬菜涨价是事实,但是,种菜成本、流通成本、人工成本上涨也是实情,政府的限价举措可暂时平息市民的抱怨,但菜农、菜贩、超市不一定满意。要知道,如果菜价的确是由各类成本上涨引起的,那么,菜农与商家不可能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赔本赚吆喝,当成本上涨到没钱可赚时,他们必然会采取举措“化解”政府的限价令,即使他们不以次充好、缺斤短两,也可能会减少蔬菜供应量,导致市场短缺。如果因为蔬菜限价使他们普遍不愿意种菜了,那么伤害的就不仅是菜农的利益,而且会影响“菜篮子工程”的安全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尽管市民数量比菜农、菜贩、商家的数量多很多,但不管是谁,他们都享有正当利益不受损害的权利。笔者想问的是,政府发布蔬菜限价令的时候,组织了蔬菜生产、运输、销售成本与利润性价比的核算没有?如果政府限价以后,菜农、菜贩、商家仍然可以挣钱,政府自然是做了一件好事,如果菜农、菜贩、商家利润严重缩水,甚至亏损,这笔账又该算到谁的头上呢?政府是否应该赔偿商家的损失?
当民生问题陷入僵局时,对于政府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拆东墙补西墙并不是好主意。其实,政府要平抑菜价,办法还有很多。比如政府拿出钱来,投入储备蔬菜增加市场供应;比如,给予低收入市民菜价补贴;再比如,给予菜农、菜贩、超市一定的税费优惠或者利润补贴等。这样,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叶祝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