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13|回复: 0

“能工巧匠”乌拉特,谁还没点手艺?

发表于 2020-12-19 22:41:1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除了速度与激情的竞赛,乌拉特后旗 2020 年骆驼文化旅游活动上还有许多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项目,让观者在欣赏比赛过程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乌拉特部落古老灿烂的游牧文化。
“乌拉特”,汉语意思为“能工巧匠”。几百年以来,乌拉特部落的能工巧匠们在生活中一步步地发展深化着民族手工艺,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乌拉特民族手工艺体系。


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是一项具有系统制作理念和技巧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能。它包含和渗透了乌拉特骆驼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是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削鼻棍、搓毛绳,是蒙古族驼具制作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li]搓毛绳比赛

    [/li]

搓毛绳比赛非常考验养驼人的技巧。参赛选手将驼毛絮成条状,用双手掌把絮好的驼毛分开,用正反两种搓捻法,反复将毛絮条搓捻在一起形成粗细匀称、结实耐用的绳索。牧人御驼的缰绳普遍以驼毛为原料,掌握一手好的搓毛绳技术对于养驼人来说非常重要。有围观者兴致勃勃地亲自上手尝试,发现这真是个不好掌握的“技术活儿”。搓驼绳看似简单,但想要搓得快、搓得好、搓得匀称,这需要在漫长的生活劳作中积累经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牧民朋友的勤劳智慧,让柔软脆弱的原料最终变为柔韧实用的工具。






    [li](削鼻棍)
    [/li]

削鼻棍也是养驼人必备技能之一,主要看点在比速度拼技巧。骆驼是力大身高的动物,人对它的控制与指挥全靠将缰绳系在鼻棍上进行。鼻棍这种只能在草原上见到的专用工具为牧民手工制作,一般用红柳等木材作为原材料,用刀削制而成,棍头由粗变细,削好的木棍短小光滑,直径约1.5厘米、长20厘米左右。在漫长的养驼岁月里,善于动手的牧驼人个个都练就了削鼻棍的好手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