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
昨天看圆桌派,该期谈到跳槽的话题。嘉宾说,现代人都被成功学害苦了。周围人不停创造着一夜暴富的神话,人们开始躁动。
张立宪说,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教育界提出,要孩子们做一个优秀的普通人。
成功人士毕竟是少数,普通人不用把眼睛盯着那凤毛麟角的有钱人。做个优秀的出色的普通人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不成熟的人总是喜欢神话,神化的人,喜欢那些草根逆袭的故事,喜欢那些不费吹灰之力便成为行业顶尖人才的故事。
对人最大的褒奖仿佛是“天赋异禀”、“天资聪颖”之类的与天赋有关的词语。
中国有神化人的习惯,所有成功人士在史书上都是出身不凡,受神明保佑,每每能逢凶化吉,命中多贵人相助。
人们喜欢看传奇看神话,夸张来的故事有戏剧性,当然好看。
但那不过是写作者营造的一种能让读者大脑分泌多巴胺的氛围,是虚幻的产物。
成熟的人是不会轻易相信神话的,比起天资聪颖,更加钦佩大器晚成和后天努力的人物。比如,郭靖和曾国藩。
2
郭靖的笨,把性格温和的母亲气的不行。他四岁才会说话。普通人家的孩子四岁已经开始学奥数和英语了,聪明的可以自己讲故事了。
郭靖和拖雷一同向江南七怪学功夫。
拖雷恳求朱聪教他功夫。朱聪将拖雷打倒在地。拖雷很聪明,当即领悟,照式学了一遍,说道:“你再教。”朱聪便继续教他。他很快便学会了。朱聪说:“你把这三下学会,大人都不一定打得赢你。够啦够啦。”
朱聪转头问郭靖,“你学会了吗?”
郭靖呆呆地望着他们,茫然地摇了摇头。相比之下,郭靖的智力比拖雷低了不止一星半点,而模仿能力更差。
我在学习跆拳道时候,班上有个同学,十分笨拙。每次练习,他都要教练先给他讲理论。教练觉得讶异,大多数动作都是看一遍就会了,这个同学偏偏学不会。他非要教练告诉他一招一式的缘由和分解动作。
起初,很多小孩子都比他学得快,教练一对一教他时,大家经常嘲笑他。
两个月后,他进步很快,姿势标准,融会贯通,一招一式都打得比我们好很多。
反观我们,经常练习不到位,虽然学得快,仗着一点小聪明,不认真钻研武学精髓,后期就显得吃力许多。
他依然学得很慢,但每一步都要做到完美标准,踢出去的腿发力是我们好几倍。
3
《三国志》里有个故事。
孙权劝吕蒙多读书,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是粗人,并不想读书,便用军事繁忙推脱。
孙权批评他,再忙也要多读书。
吕蒙开始学习了。过了一段时间,吕蒙见到鲁肃,两人一起议事。
鲁肃很是吃惊,这个不是他认识的吕蒙啊。
吕蒙说,“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个故事最优秀的践行者是曾国藩。
曾国藩也是一个天资愚钝的人。小时候,家里来了贼。曾国藩在挑灯夜读,背诵经书。贼爬在房顶,想等曾国藩背完书,下去偷东西。
谁知曾国藩背了一遍又一遍,很久都没背诵下来。贼十分生气,直接跑到曾国藩面前,把文章背诵下来,还生气地教训了一番曾国藩,拂袖而去。
曾国藩天资并不聪颖,对于书上的很多内容他都比别的孩子记得慢,但他偏偏要一条道走到黑,背不过这一段就不开始下一段,看不完这本书就不拿起另一本。
曾国藩从15岁开始科举,连续考了7次才考上秀才。
在科举历史上,他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
但他深知“笨拙”的重要性。正是凭借着这股笨劲,他才能将基础打扎实。如果他投机取巧耍小聪明,遇到困难绕着走,那恐怕也不会取得之后的成就。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里面是这样规划的:“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
成功是理想的附加值,先做好自己,言行一致,言行合适,对自己负责,做好工作份内的事情,有担当。假以时日,成功必来。
做个优秀的普通人难吗?我觉得挺难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