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3|回复: 0

历史的真实与爱的力量

发表于 2020-12-20 15:50: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北京日报

       海登·怀特在《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中说:“如果我们把历史事件当作故事的潜在成分,历史事件则在价值判断上是中立的。”换言之,当刘庆邦以个人经验来触摸历史的时候,却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历史情境对于《女工绘》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而言当然是重要的,它是小说发生的场域,不同于许多作家对那个年代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肆意解构,刘庆邦清醒地意识到,无论是华春堂,还是其他女工们,她们的命运皆是历史现实中的命运,不能以浪漫主义的夸张消解对人生苦难的真实认识和人生本质的意义。虽然故事发生在矿区,但是一切的矛盾、纷争与命运的吊诡,无不嵌入那个年代每个人内心的隐秘深处。

  《女工绘》让我想起现实主义小说对细节的迷恋,这种迷恋,能够让我们迅速进入小说的历史情境,获得时代背景的某种带入感。或可说,在《女工绘》中,对历史的分析、体认与对人的命运的阐释不过是某种情感的推动力,真正打动我们的是浮动的生活之下的各种细节,不仅是那个年代普通人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各种思维与行为方式。虽然小说具有明显的历史色调,但是我们读到更多的是一群女工在矿区的生活,她们的爱恨情仇如此诚恳,一举一动,如在眼前。这种诚恳也体现在作家刘庆邦对待生命与记忆的态度上,极力还原历史的现场,更多的是出于对这群女工生命本身的尊重,即便小说中那些权力对人性的倾轧、命运的不公与损毁,都在一种极为清晰与理性的记忆中,成为某种见证、清理乃至成全。

  这是《女工绘》的丰茂与细腻之处,虽为长篇小说,但是刘庆邦有意摒弃当代文学中惯用的家族式的宏大叙事,而是切片般地单刀直入,将人物的活动置于大观园式的“矿区”,无论是“地上”还是“地下”,小说都是在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演绎、生发,这也是作为“短篇之王”的刘庆邦施展小说技艺的地方,虽然社会空间并不大,但是时代的“红”与煤炭(人性)的“黑”如此鲜明,我们在矿区这个舞台上,看到了时代深深的印痕与女工们心上斑驳的伤痕。从风俗入手,到矿工们因工种的选择而产生命运的变化,从各种隐忍地活着,到爱情(婚姻)的不同抉择,那些被挑选的芳华、被浓缩的事件、被放大的无常,构成了《女工绘》中女性生命的水墨图,矿区折射的乃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矿工的心理图景、人情伦理、道德秩序皆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呈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