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0-12-22 11:25:11
|
查看全部
社会表征: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厘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被理解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以社会表征理论为着眼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剖析,可以更好地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重要和深远意义。
社会表征理论以社会认知过程及其相关机制为重点,阐述了集体认知是如何通过交流产生转化的。一方面,所有的人际交往都以集体认知即社会表征为前提;另一方面,个体和群体通过社会交往和交流产生社会表征。社会表征的产生主要包含两种基本社会认知机制:锚定和物化。以社会表征角度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也离不开锚定和物化这两种关键机制。锚定是一种文化同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新的社会表征被融入原有的社会表征当中,同时后者又被新的社会表征所改造。物化是通过将未知转化为可以感知到的具体事物,是一种抽象概念的具体化。物化是锚定的延续,是比锚定更加活跃的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世代集体意识,是一个认知过程和社会化过程。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国名、五星红旗作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的确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进一步物化的过程中得要了巩固和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表征是对中华民族表征的凝练与升华。主要表现为三大特征。其一,社会共享性与群体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意识为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其二,社会根源性与行为说明性。社会表征作为一种常识性的知识体系,主要源于互动和交流,也源于经验基础以及传统和教育中传递的知识、信心和思维模式等。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近现代探索形成和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当代奋斗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源于社会性行为,又对社会性行为产生了影响。其三,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美国文化心理学者梅可夫指出,社会表征可以被看作通过交流发展起来的“运动中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得清晰、深刻而更有内涵。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着不同的内涵,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又有着长期动态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表征,其形成是一种文化融合、同化的过程。从社会表征视角出发,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如何转变和推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