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4|回复: 0

锦绣小康 | “金扁担” 挑起幸福生活

发表于 2020-12-22 21:28:3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工人日报

    “越是穷地方,农活也越重。春天播种;夏天收麦;秋天玉米、高粱、谷子都熟了,更忙;冬天打坝、修梯田,总不得闲。”

  这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对当年黄土高原上农民劳动情景的一段描述。

  1969年初,与史铁生同为一批知青的习近平,从北京出发,坐了一天火车、两天大卡车,又沿着一条仅宽一米左右的破土路,徒步来到了梁家河。

  延安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知青旧址外景。

  陕北农村那时没有电,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刚到梁家河,习近平等北京知青和农民一起打坝、拉土、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什么活都干,扁担是他们最常用的劳动工具之一。

  陕北的扁担与南方的竹扁担不同,竹扁担挑东西时会产生形变从而起到缓冲作用,而木头扁担特别硬,没有形变,把所有重量结结实实地压在肩膀上。为了耐用,老乡往往又会在扁担中间增加一根木头,这样的扁担就更沉。

  很多知青刚来的时候都不会用扁担,不会换肩。

  习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

  垫得薄了,不管事儿,扁担还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垫得厚了,使不上劲儿,扁担又容易掉下来。没过多久,习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

  在梁家河的7年,习近平和当地农民一起生活、劳动,用扁担挑水做饭。春天挑牛粪、羊粪上山,夏收时挑麦子走五里山路,中间不休息……

  不管多累多苦,习近平从来不“撒尖儿”。通过劳动,他深切理解了贫苦劳动人民的生活窘迫,也萌生了对农业和农民的深厚感情。

  2020年5月23日,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20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同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讨论交流时,回忆起在陕北黄土地的知青岁月。

  “我那时饿着肚子问周围的老百姓,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日子算幸福生活?”

  老百姓讲了几个心愿:“能吃饱肚子”“能吃上纯高粱米、玉米面”“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

  习近平当时和乡亲们说,你们再努力想想呢,将来还想到什么境界。他们说,那就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一路走来,带领乡亲们为过上更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奋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他立下“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主张“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擘画乡村振兴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农村考察,每到一处,他总会关心地询问当地的特色产业、科技助农等情况。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四季春农业园大棚里,习近平总书记询问种草莓用不用培养钵、产量销路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