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静坐在书斋里,酌一杯清茶,握一卷书,在闲暇的周末,与文字交流,凭思绪荡漾……这就是我理想中的读书境界。拥有一间书斋是我一生的梦。1986年秋天,我被分配到文昌罗峰中学任教,宿舍安排在新建教学楼的三楼,与高三文科班教室相邻。我进入宿舍,只见偌大的房间里安放着一床、一桌、一椅和一书架。书架好大,差不多能挡住睡床,一字横排过去,把书桌排在另一边对准窗台,恰好可以把房间分成休息区和办公区。书架是用铁条焊接的,前后都架空,有五六个隔层,一层能排上二三十本书。我把带来的书往书架一排,都无法填满两层,感觉整个书架空落落的,像瘪气而羞涩的钱包那样没精打采……我与高三学生年纪相差无几,学生们经常跑到我宿舍来聊天,偶尔也向我借书,但我能借给他们的书不多,心虚得实在不行。那几年,虽然工资很低,我还是咬紧牙关买书。后来到成人高校带薪进修,读书买书就更多了,调离罗峰中学时,已有二三百本书,一个书架已远远无法承载。我1992年秋季到文昌中学工作。学校对我们这些当过教师,又刚从高校进修回来的老师既寄以厚望又关爱有加。虽然给我们安排的宿舍是教育局教研室原来办公的瓦房,但是给我两间连着的房子,中间隔墙还开通一个小门——这种待遇让我乐不可支。我想,终于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我的书斋梦可以实现了。两间房子有两张书架,书架与罗峰中学的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文昌中学的书架背面有一片铁丝网遮挡,书不会掉到后面去。我把两张书架靠墙排开,分门别类的把书装上书架,看着贴满半面墙的图书,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正当我沉浸在快乐中,突然传来一个消息,乡人阿三参加当年高考,成绩只入围中专线,他想回文昌中学复读一年再参加高考。从辈份上讲,阿三是我侄子,他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龙楼中学读完初二后,他母亲玉桂嫂希望我带阿三到罗峰中学读初三,并嘱咐我对阿三严加管教,助力他考上文昌中学高中。玉桂嫂是我们村生产队长,勤劳善良,德高望重,而且是小孩读书的事。我二话不说,就把阿三转读罗峰中学,我们叔侄同住一间宿舍,同吃一锅饭菜。经过一年的寒窗苦读,阿三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考上文昌中学高中。高中三年,阿三晨钟暮鼓,孜孜以求,成绩优秀,但高三那年,其母亲玉桂嫂患上重疾,生命垂危,他牵肠挂肚,一心多用,当年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玉桂嫂病故后,阿三总觉得辜负了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大学生的愿望,悲痛之余毅然决定回学校复读,以完成母亲的夙愿。当时,复读生是不安排宿舍的,只能到外面租房住宿,且不说需要花一笔钱,学习生活肯定比不上住宿在学校方便。知识改变命运,农村小孩读书成材不容易,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此,我毫不犹豫地让阿三住进我的书房。一年后,他顺利地升上大学,梦圆了玉桂嫂生前的愿望。尔后,我恩师的小孩、亲戚朋友的孩子等等都陆续地住进我的书房,学生们也经常来跟我借书。我备课、读书都与学生们在一起,虽然独享书斋、静读诗书的梦想无法实现,但与学生交流读书的感悟,分享借书、赠书的故事,也别有一番情趣。前些日子,文昌中学1997届高中毕业生符同学给我发来一张相片,谨表感恩之情。这是我送给他《诗经今译今注》一书的扉页,上面有我的签注。这本书是杨任之先生的著作,由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发行,我1987年7月1日购得,如获至宝。多年来,向我借书的学生不计其数,他们大多数是借阅小说、散文、诗歌和人物传记。符同学却与众不同,他特别喜爱阅读文学理论和典籍译注方面的书籍,一卷在手,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看到他对《诗经今译今注》情有独钟,爱不释手,我便忍痛割爱,把这本珍藏了近十年的书送给他,没想到二十几年后他还保存得如此完好。真是干将莫邪配英雄好汉,物有所值。我太太也在文昌中学教书,结婚后我就搬到她的住房那里。太太住的房子大约40平方米,那是在平顶房的基础上改造为两房一厅一厕的,不过没有厨房,只能在厅里做饭,空间也比较逼仄。太太是独生女,另外一间小房给岳父岳母住,小孩出生后,真是一点空间都没有了。我们备课、批改作业几乎都是趴在睡床进行的,书籍资料到处丢。房间太小,书柜都容不下,更别企盼有书房了。1990年代,文昌中学的住宿条件基本上都是这样,我们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很多高考800分都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打拼出来的。我经常感叹:工作业绩的好坏、人文精神的富乏与工作生活条件的优劣其实是没有必然联系的。1997年,学校集资兴建教师宿舍楼,设计有两种户型,一是四房两厅,120平米;二是三房两厅,103平米。我们预订小户型,东借西凑的交了首付后便是满怀着期待。1999年新春伊始,我们简单装修后便欢天喜地地搬进新房,一直住到现在。我们夫妇一间,老人一间,小孩一间,没有独立书房,小孩的房间兼做书房。在我们和小孩房间的两面墙上装两个书柜,存放图书资料,但还是无法摆放全部书刊。后来,我们就在一楼小仓库里用铁条在半空围着墙壁焊接一排铁架,在上面放置图书报刊。当所有的书籍终于可以“安身立命”了,我才如释重负。新住房条件改善了好多,读书、教书、写作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我们三个人有时是你刚唱罢我登台,轮流使用书房;有时是一起读书学习,交流分享,其乐融融。似水流年,书斋里、书籍中也演绎着一些有趣的故事。我对书柜里存放的《紫檀滴翠》《文中旧事》《文昌中学校史》《海南省文昌中学建校100周年纪念特刊》等几本图书一往情深。2008年筹备文昌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期间,我全程负责这几本图书的策划、组稿和编审工作。这几本书就像我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孩子,成为收藏的珍品,见证了文昌中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活动轨迹,铭记了激情飞扬的历史瞬间。《紫檀滴翠》是学生作品集锦,选自近20年来发表在文学社刊物《紫贝风采》和《文中校刊》上的优秀习作。文章校园气息浓郁,学习生活跃然纸上,是校园文学的一朵丽葩。《文中旧事》是校友回眸在文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文章汇编,有叙写埋头苦读的艰辛、师生相融的喜悦、少年冥顽的苦恼、青春懵懂的冲动……书稿沉淀了爱校、尊师、爱友的一份份情怀。《文昌中学校史》主要由琼台师范学院退休教师叶风先生和文昌中学原副校长吴亚利先生撰写,资料翔实,脉络清晰,记录了文中百年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海南省文昌中学建校100周年纪念特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百年文中沧海桑田、薪火相传、永续辉煌的风貌。在“桃李芬芳”栏目中记载了著名校友、海洋生态工程专家张偲研究员的事迹。2013年,张偲校友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印证了编选者独到的眼光。航天英雄杨利伟将军出席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他还为我在纪念特刊上签名,留下珍贵墨宝。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心中燃烧的书斋梦一直没有在岁月中湮灭,而是越来越浓烈了。时间似白驹过隙,眨眼间20年过去了,孩子读研究生都快毕业了。他原来住的房间太小,放置1.5米宽的睡床却关不上门,已到成家立业之年的小伙子面临着结婚后家里没房住的危机,我们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夫妇是高级教师,辛勤工作几十年,多年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为教育事业拼尽了绵薄之力。现在连孩子的结婚住房都没有,这不仅仅是巨大无比的悲催,更是突兀而来的恐惧……我们带着压力“遍访名士”,后经朋友指点迷津,2017年4月,我们申请用住房公积金首付和按揭贷款的方式,在文昌中学附近购置一套90平米两房两厅户型的商品房。这才缓解了我们的心理压力,化解了小孩成家用房的后顾之忧。这套房结构布局非常合理,两个房间与客厅都比较宽敞。整套房有两个阳台,除了客厅面对着一个大阳台外,还有一个房间附有阳台,面朝东南,大约3平米,扇形结构,可以作为小书房。我们对小阳台精心设计,充分利用空间,在阳台靠墙的地方放置一个大书柜,在阳台靠栏杆的地方设置一张弧形的书桌,再购置一张转动的座椅,这就是一个小小的书斋了。我们全家都爱好读书,书斋成为我们最好的去处。书斋的书柜上摆放最多的是我和儿子的书籍。儿子喜欢读书,小时候兴趣在围棋、魔术方面的书籍;初中喜欢《诛仙》《古剑奇谭》《哈利波特》等魔幻小说;高中钟情于自传体小说和人物传记,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乔布斯传》等;近期便迷恋村上春树的《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1Q84》等等。儿子虽然是理工男,但读书比较杂,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他爱写作,灵感一来就能一挥而就。高中毕业时与几位同学拍摄微电影《听海》,他一个人包揽了编剧、摄影和后期制作。近日,儿子在他们研究生院实验室的《每周通讯》上发表一篇习作《拔刀要快 收刀要帅》,被导师评为《每周通讯》有史以来最好的文章,受到了导师的打赏。我读书的面比较广,文学作品、励志故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书都尝试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都有一二。我最欣慰的是在小书斋书柜最醒目的地方摆放着几本学生晚辈撰写编辑出版的作品,如《紫贝拾遗》《文中·道》《无声的水鸟》等等,奉如至宝,弥足珍贵。《紫贝拾遗》是文昌中学1994届高中毕业生蒋清野同学发起,陈文宣、张大雁、陈晓洁、张寒冰参与策划编审,企盼通过一个个普通家庭、村庄、乡镇,全面记录文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全貌,成为文昌人集体记忆的书。2015年发出征文稿后,得到了海内外文昌人的积极响应,至今已经由南方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三册,共约100万字,受到了文昌人的广泛关注。我积极响应几位学生的邀请,为他们摇旗呐喊,写了《那些年,那些事……》《大哥》《手表情缘》等几篇家庭系列的文章,也忝列《紫贝拾遗》一二三册当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版发行,摆上书柜,心中总是美滋滋的。《文中·道》是文昌中学1994届高中毕业生郑云龙叙写在文昌中学读书生活的记实文章,聚焦了有辛酸,有青涩,有欢笑的一段时光,展现了一代文中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无声的水鸟》是文昌中学1998届高中毕业生张寒冰与文昌籍五位青年诗人联合结集出版的诗集。文字稚嫩而空灵,“有对故乡的眷恋,有对远方的怀想,有对孤独的沉思,有对爱情的呼唤……”,从水鸟扑楞腾挪飞翔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站在书房里,打开窗户,清风徐来,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书临风,其喜洋洋。远眺清澜大桥,云蒸雾绕,依稀可见,气象万千;俯瞰文城大地,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派生机。这书斋虽然没有宽敞淋漓、富丽堂皇之奢华,但亦有立锥之地,读书之趣,于我而言足矣!静坐书房里,常常想起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不敢与文人墨客自况攀高,但凭借大儒经典自勉未尚不可。如此,我的书斋梦想也算是成真了。我一直都认为阅读与写作可以使人性格平和,心灵安静,生活淡定而从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