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5|回复: 0

漫步河洛觅胜迹

发表于 2020-12-27 16:10: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align=justify]
  龙泉庵位于常袋镇半坡村西,坐北面南,红砖垒墙,围成一个小小的院落,几孔神洞,几通石碑,构成龙泉庵现在的模样。
         院门两侧有一幅楹联,上联是“汉曹操龙泉伐梨”,下联为“唐刘子古刹得道”。从这幅楹联得知,龙泉庵看似普通简单,实则大有来头。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庵?庵,最早是古代的一种小草屋,旧时文人的书斋亦称“庵”。自汉朝以后,为了给修行的女子一个居所,便修建了一些庵堂,慢慢发展成为女子修行的地方。
        庵作为我国的一种宗教场所,特指女性修行者居住的寺庙或指小庙。与寺、庙是有一定区别的。寺,在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了僧人居住、修行的场所。庙,出现的时间最早,是供奉祖先、祭祀神仙或著名人物的地方。一般是寺大于庙,庙又大于庵。

[align=justify]山门

[align=justify]神洞

[align=justify]  龙泉庵所在的半坡村,原名古龙泉,后演为半坡村。全村共有11个姓氏,其中郭姓近三百户,人数最多。半坡村曾出土一方民国时期“洛阳处士郭金声墓志”,由当时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撰文,书法名家李振九书丹。墓志记载:“先生讳金声,字鸣远。先世居晋之洪洞县,明洪武间避乱迁洛阳,居龙泉寺,遂为洛阳人也。”由此佐证了半坡村原来的名字,并可得知其先民主要由山西迁来。
        1994年,龙泉庵进行了第六次重修,其碑文讲道:“此祠名为龙泉庵。自明万历年至1945年历代五次重修,四次勒石撰文,均称后唐刘子得道之所云云:刘子何人,所得何道,何许建佛伽蓝殿,虽未详言,但遗迹犹存矣。祠前崖半有一泓旱涝不涸益土人乎,为龙池龙泉之名。民间相传,祠前故为梨树沟崖,有一龙潭是天赐神水,饮之有提起神、壮其筋骨之妙也,并有曹操到此伐梨之传闻。据三国志载,曹操亲自临祠砍伐梨树,堪作建始殿之梁云云,因其年系复年潭随域演习,龙泉为龙泉祠之名也,此祠可为久矣。”

[align=justify]古碑

[align=justify]半坡村

[align=justify]  当代碑文说出了龙泉庵所处的地貌、名字的由来,而且建造年代比较久远,并提到与两个人有关。
        据现存庵中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修龙泉庵记》记载:“洛阳西北古龙泉寺,唐时刻字得道之处……”清道光四年(1824)《重修古龙泉庵神祠记》也记载:“此祠故为龙泉庵,明万历中部君所撰重修碑记,称系唐刘子得道之所……”
        按当地传说来讲,曹操在龙泉沟砍伐梨树,用其树干做为殿堂房梁,龙泉庵始建时间应不晚于曹魏初期。从古碑记载来看,龙泉庵是唐代刘子得道的地方,可知其至少建于唐代。
        现在的龙泉庵住着一位84岁的老人,法号印武。1996年,为了信仰,退休之后,放弃在洛阳市区舒适的生活,投资修缮了古寺殿堂,一人居庵静修,已愈二十多年,让人感叹不已。


[align=justif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