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38|回复: 0

现在不是赞颂“人性光辉”的时候

发表于 2010-11-18 07:44: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月15日下午上海静安区一公寓楼突发火灾,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昨天新华网上刊出一篇通讯《大火中的人性光辉》,对大火中人们的表现极尽赞美。

  在短时间内能够写出这样的长篇通讯,记者不能说不敬业,文章也写得不可谓不感人。但是说句实在话,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多少感到有点不是滋味。事故发生的第一天,挖掘现场的感人故事,是符合新闻规律的,也是值得赞赏的。但现在,已经3天过去了,新闻的事实已经结束,该是追究背后责任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出这样的新闻,难免有把“悲剧转化为喜剧”的意图。悲剧就是悲剧,再怎么去深挖其中的“闪光点”,悲剧也不可能转化为喜剧。

  况且,上海此次火灾,并非天灾,这样的报道并非不需要,但在“事故到底是如何酿成的、由谁酿成”这个大疑问解释清楚之前,在相关责任人等受到究责惩处之前,不适合先来一个“化悲为喜”的报道,冲淡人们的反思。无论在这一事件中涌现出了多少英雄和人性,对这样一起惨剧的反思都是第一需要的:我们必须避免从灾难走向灾难。还记得山西矿难的“八天八夜”吗?拍成“献礼电影”几乎就要成为现实。如果真成现实,那将是多么怪异的一部电影。

  另一个话题是,这篇通讯中,“第一时间”出现得太多了。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指挥,消防官兵“第一时间”处警,等等。可是,我们有谁知道“第一时间”是什么时间么?毫无疑问,救火最需要的是“抢时间”,越早处置效果越好,越早灭火损失越少。可是,偏偏难以找到一个准确具体的时间。

  此前,有人戏言,中国最神秘的部门是“有关部门”,这个“第一时间”与“有关部门”一样,实在是虚得不能再虚的“官腔”。新闻报道中,为何习惯用“第一时间”而不愿报出一个具体的时间,有可能是记者采访不深入,有可能是确实动作迟缓拖拉,用“第一时间”来打打马虎眼。

  此次上海火灾损失惨重,无论是从“亡羊补牢”的角度,还是从“追究责任”的角度来看,人们最希望看到的,都是悲剧的背后诱因,以及惩前毖后的处罚。在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大白之后,我们再去回味人性的光辉,再去赞颂“第一时间”,并不为迟。(周建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