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月17日,广州亚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霍启刚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奥运会和亚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第一是中国人的骄傲,但他开玩笑说,这种感觉有点像把外国运动员请来吃饭,但所有的饭都让我们自己吃了。霍启刚“请饭说”无论精确与否,都再次激发了大家对本届亚运会上中国选手金牌拿到“ 手软”所谓“意义”的关注。
亚运会刚一开始,中国就雄踞奖牌榜首不曾动摇。这种遥遥领先,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但对于这种“唯金牌主义”的胜利,一些媒体也开始反思。11月14日,新华社记者杨明撰写评论指出,亚运会上中国在金牌榜上一骑绝尘,但和日本孩子比,我们的中学生在身体素质多项数据上差很多;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就在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健康正在明显滑坡……杨明建议,淡化金牌意识,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弘扬全民体育运动。
中国亚运代表团副团长殷宝林随后提出一连串的反驳:竞技体育争金牌有什么错?竞技体育争金牌和发展群众体育有什么矛盾?殷宝林还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些记者为出名,总是炮制一些所谓‘高论’,这简直是颠倒是非!我们代表团的同志都不会予以理会。”对殷宝林的反驳,杨明又回应说:“1990年的亚运会我们争金牌,是为了体现我们国家的国力、振奋民心,证明自己……但这届亚运会就算我们能拿到250枚金牌又能证明什么?”
一来一往,争论到这个份上,实在有点各说各话、鸡同鸭讲的味道。或许,辩论压根就没有行走在同一条道上:一个强调竞技体育的游戏规则,总不能让咱们“让”金牌不是?另一个批评群众体育相比于竞技体育的羸弱与落后,总不能金牌大国是人民体能弱国不是?这种争论能够呈现于公共空间里,也不失为一种进步,但如何能辩出共识,却需要极大的公共智慧。
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洗礼,中国的体育模式,尤其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模式,是否需要有所改进呢?11月16日,男子举重77公斤级失利。参赛者苏达金非常气愤,使劲扇了自己几耳光,并说:“丢了这块金牌,感觉很对不起国家。”这一幕让人很心酸。不错,夺冠是每个运动员都想要的结果,可丢了金牌就自掴耳光,就有愧于国家,有愧于人民,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否恰恰正是一种心理脆弱的表现?是否恰恰是举国体制扭曲体育精神的一种体现?
亚运会上丢掉一块金牌,除了让某些官员的虚荣心受损外,似乎很难说它将影响国家的荣誉与强大,也不会遭多少人指责。但在扭曲的体育游戏中,金牌的“意义”太重要了,动不动就与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只能说明在这个事上投入太多太多,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就觉得心中不安。
在这样大型的洲际体育盛会上,中国一家独大,真的不能只剩下骄傲。诚然,多拿几块金牌没什么不好,但如果金牌的另一面是中国人体质的逐年下滑却无改善良方,是纳税人花巨资供养的竞技体育游戏者批评不得的强势,也就自然无法避免“金牌拿得越多、遭遇挖苦越甚”的尴尬。体育事业的失衡,不只会让一些拿不到金牌的国家感到成为陪衬,丧失了参与的热情,也会让一些公民感到自己成为国家体育的陪衬。这些道理并不新,但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的格局似乎没多少改变,重要的是,对于金牌拿到手软的“意义”缺乏有效的辩论,更谈不上政策上的共识了。(田德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