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60|回复: 0

上海的火,郑州的水,告诉了我们什么?

发表于 2010-11-19 07:38: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上海高楼起火,已有53人遇难。又闻郑州水管爆裂,影响百万居民用水。

  这些突发事件常告诉我们一些“新知”,例如,在我们最先进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消防云梯还是不够高,水压还是不够强;没有专业消防直升机,警用直升机被浓烟熏跑……等等。

  这几天,有关此事的深入报道更使我们冷汗阵阵:大部分高层住宅没建避难层;目前,我们对20层楼以上大火难以控制;江苏装配消防直升机仍在“计划”,在高楼密集的南京市中心,可用的高楼停机坪只有2个。

  城市使生活更美好,但再美再大再富的城市,如果不能抵御或减轻自然和人为灾害的袭击,这样的“美好”不堪一击,转瞬即逝。现在,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现代化,也越来越复杂,由复杂而生的脆弱及潜伏的危机,也是显而易见的。不用说遇到自然灾害了,即使给现代生活带来便利和幸福的交通、水电气和建筑等城市基本元素,由于城市管理者的决策及管理失误或不善,它们也可能瞬间变成杀手,这并非危言耸听,郑州水管爆裂的原因就是桥身占压管道、车辆长期碾压和管道年久失修。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多少这样不经压的管道?仔细查一查,又要吓一跳。

  当下,我们特别要警惕在城市快速扩张中,抗灾的能力不断弱化。城市看起来美轮美奂,繁花似锦,其实危机四伏。在我们一些大城市,抵御或减轻灾害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是否被放在生命攸关的高度?是否有与对经济建设和维护稳定一样的重视和投入?回头看看,仅仅一场暴雨、一场大雪或一阵大风,一次高层大火,一次漏水,就让人措手不及,如遇到更大的灾害……不堪想,不敢想。

  由此而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安全?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把2010和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都定为:“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这个战略说得很到位:建设更加安全城市是我们的目标,这需要城市管理者和地方政府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灾难。市长和当地政府是这个目标的执行者。大城市要抵御灾害,要从政府做起,从市长做起,从立法做起,从规划做起,从建设做起,从投入做起。特别是,要依法办事,执法必严,特别对维护城市安全和宝贵生命的各项法规,不能有任何漏洞。

  这些年,有些地方防灾减灾投入也不少,成效却并不明显。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缺乏长远统一的防灾减灾规划是重要原因之一。国外有些经验值得一学,例如,巴黎百岁之老的地下排水系统,下水道密如蛛网,总长达2347公里,下水道很宽,中间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检修道。全市有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带编号的地下蓄水池。日本所有高楼的玻璃都有易击破救人的标识,以防地震或火灾救人时乱敲一气。

  这些年,我国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呈多发态势,类似上海高层大火、郑州“水灾”这样的人为灾难也频频不断,全民动员和急救应急,甚至以举国之力或举市之力化解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这当然是我们抗灾减灾的法宝,但不能每次都靠动员全民和全社会力量吧!从长治久安和百年大计角度看,根本上还是要靠各级政府用灾难应急预警机制化解,靠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技力量缓冲,靠专业的、志愿的和常备不懈的队伍救援。而这些,首先是政府和市长的责任。

  以色列朋友曾向笔者介绍他们城市安全的核心思想:以色列头上始终顶着一杯滚开的水,他们不知道何时会倒下,也不能阻止它的突然泻下,他们能全力做到的就是天天穿好防护服,并把地“弄软”,在杯子倒下时,尽可能地不伤人,滚到地下时也不会被打破,使热水和碎玻璃四溅。这种思路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这位朋友还透露,我们不少省都组团去以色列考察过城市安全,他们都要强调这段话,显然,我们并没有学到家。

  生命安全感是市民幸福感的最主要指标,是我们各级政府要尽的主要职责,要做的主要作为。如此,我们不仅要问责和严惩火灾等危害生命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和责任人,不仅要追究在以往灾难中付出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追问我们已做错了什么或没做好什么。(顾德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