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26|回复: 0

弱势之痛在于“权利贫困”

发表于 2010-11-19 07:41:0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时,有农民说“苦累都不怕,最怕的是没机会”。有专家称,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地位(《人民日报》11月18日)。

  “经济上接纳、社会上歧视、文化上排斥、制度上限制”,社会学家陆学艺曾这样概括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而“不怕苦,只怕没机会”的朴素表达也与之吻合,道出了底层人们生存空间的逼仄。收入低,负担重,保障少……他们无法承载起失业、失地之重,在物价高涨的寒潮里,他们本就狭窄的生活处境,随着温饱压力的骤升更加恶化。“告别贫困”已是遥远难及,“幸福感”更是稀缺之至了。

  我国基尼系数的攀升,早已释放出“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危险信号;而农民、下岗工人等生活步履维艰,改善余地的日益窄化,又让社会救济的匮乏凸显无遗。但物质贫乏并非最可怕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说:“贫困必须被视为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而不仅是收入低下”,“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因而,较之于缺衣少食,弱势的彻骨之痛,更在于“权利贫困”,若权利富足了,生活改善的希望就会充溢。

  在权利通道顺畅的社会,在话语权充分的语境中,公正会如活水涌动,制度性缺口也能逐渐消弭。生活太穷了,完善的福利保障会伸出救济之手;看不起病,医保能够缓解“看病贵”的燃眉之急;让子女读书,不必担心学费高昂、“没关系难找工作”的向上流动途径受阻;在外打工,不用受到歧视性身份制度的阻隔,也无需挨人冷眼……当个体权利在制度关怀里渐趋丰满,“代际复制”、“流动困难”等坚冰融化在人本化的社会温情里时,“奋斗改变命运”的钥匙,也就能打开消解贫困之门。

  然而,底层人们的权利成“充饥画饼”,总是凿空“有尊严地活着”的内涵。“被代表”“被强拆”等,让他们的话语失去了“我的利益我做主”的力度;民生决策,更是鲜能听到民众声音。痛感无法排解,诉求难以传递,制度良心与公平机制的缺位,只会让弱者陷入贫困与无力的循环。

  “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群”,今年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包容性增长”,令人欣慰。消除“权利贫困”,疏浚他们的权利通道,是对“包容性增长”的有力呼应,也是为发展的花蕾添加更多“人文关怀”的养料。(佘宗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