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明明被盗了,却不去报警,这不是让小偷更嚣张吗?”最近有人在网上反映,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日前丢失了一批电脑主板和内存条,可是校方却隐瞒不报警,还要求学校师生不要透露此事。据称,如此做的原因是“该校害怕丢了教育局评选的‘平安学校’的称号”。(11月18日 《现代快报》)
“瞒报”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这是一些新闻中常见的情节。譬如一些矿难,譬如一些人祸,有人怕丢官怕担责,怕吃官司进班房,因而瞒上欺下,昧着良心为私利而谋。然而,区区一个小学,丢失东西之后却也采取了瞒报的方式,并对师生进行封口,给人“不差钱”感觉的同时,更由那个所谓“平安学校”称号窥见内因——瞒报+封口,是行政走偏路径上,已经扭曲变形的“维稳”思维下的蛋!
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平安学校”的称号,在我等芸芸众生看来,普通无奇,不过就是块牌子。但在有些人眼里,特别是学校领导眼里,这个称号就意味着个人政绩,意味着升迁的资本。因此在平衡丢失的电脑主板、内存条和平安称号利弊之间,领导们选择的是称号而非国家财产的追补。瞒报失窃案件,以“维护平安称号”的名义。这种意识,与当下社会一些基层行政领域中的“维稳”思维别无二致——跨省追捕“维稳”,是为了维护地方名声,也即官员政绩;将上访人抓捕示众“维稳”,是为了杀鸡儆猴让百姓惧于上访,维护的还是官员政绩;蜱虫疫情发生良久而不公开,用的是“维稳”的名义,维护的仍旧是官员政绩……好好一个本为善意的“维稳”词汇,如今变得令人五味杂陈。
不可笑吗?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如今却瞒报案件,并身体力行要求师生封口失窃案件。难道,瞒报也要从娃娃抓起?耳染目睹如此之法治社会怪现状,幼小的孩童意识中,将投射成怎样的观念阴影和行为影响?这到底是育什么人材的地方?更从那块已经蒙羞的“平安学校”的牌子推及开来,这个称号是如何评定的,不能不值得怀疑——为了区区称号,一批电脑物品失窃案件发生尚且瞒报封口,其他小于此案的事情是否也都存在瞒报现象?那么,这个“平安学校”评核机制是否本身也存在漏洞?
“封口保称号”,以及类于“维稳”保政绩的一切思维和做法,真正受益的恐怕并不仅仅是政绩攸关者。这类“平安学校”“平安单位”越多,窃贼越高兴,案件瞒报就意味着没人抓;而打着“维稳”名义打压公民权益,会使那些侵害公民权益的人或单位,更加肆无忌惮进行权益侵害。而这,并不仅仅应当于行政行为的思维根基寻找病因,更应反思政绩评价机制和体系的歪偏——一味只看成绩表面光鲜艳丽,不查内里是否腐烂至心,最后的结果必然导致这种面子工作得以最大范围的流行和传染。(张兮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