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公司COO和CEO之间是什么关系?作为“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大管家”,COO该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对于这一问题,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给出的答案是:二者应该“类似一个婚姻结合:对企业都有着共同的感情、信任与忠诚,工作可以很容易分开,矛盾与争执也可在没有刻薄言语或缺乏尊重的情况下得到解决”。
对于这一问题,分众传媒COO陈从容认为心态最重要,埃派克森COO李彬一直强调沟通,中旅途易的COO李惠阳则强调各司其职的重要性,不过,几乎每一位都提到了与CEO的互补性。可见,正如本尼斯所言,“组织内的这种亲密合作关系正在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趋势。”
陈从容:负责执行的“助手型”
从你的谈话中发现你的风格相对柔和,你的管理风格也是如此吗?这是否是你作为一名女性COO的优势?
陈从容:江南春曾经给我一个评价,说我是循循善诱,和风化雨,而他自己则像是小鞭子要抽过去。我想这是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我跟江南春是互补型的。
所以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比较柔和地去做事,包括在管理的风格上。因为我的工作绝大部分是在沟通,我要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而公司里各种性格的人都有,每个人的心态也都不一样,因此在沟通上就需要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的人可以接受比较硬的命令,但有的人需要用一种比较柔和的方式,那么在我的管辖范围内,我便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跟他沟通。
你跟江南春除了性格上的互补以外,工作上是否也有互补性?
陈从容:分众是一个以销售为导向的公司。在具体的分工上,公司在全国20多家二线城市的销售工作都由我来负责,江南春则负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因为这几个地方一直是他比较熟悉的。但是这几个地方的战略合作客户是由我来负责的。
所以我跟江南春之间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分工,没有一个很强硬的界线。
在大的方面,江南春更多的是一个决策者,负责方向上的问题,以及总任务的下达等,而我更多的是一个执行的角色。因为江南春是自己创业,从最基础的公司慢慢做上来的。他自己是营销出身,很多东西他过去管得非常细,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有很多战略性的决策、战略性的平台,而不仅仅是营销的平台时,他的精力是有限的,需要有一个人来帮他分担这些职责。他可能觉得我是一个相对合适的人选,因为我跟他同样都是营销出身,对营销有很深的理解。
看来你和江南春的工作有时候会出现交叉,当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陈从容: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因为大家对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我认为COO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CEO和整个董事会的意图,然后去具体执行,如果执行过程中有什么意见,我会去找江南春沟通。我把我的意见全部告诉他,如果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那我就去执行了。因为CEO是do right thing(做正确的事),COO是do thing right(把事做正确),他要保证方向是正确的,而我要做的就是执行。
我们的协调会比较和谐,首先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如何完成整个公司的计划,在这个一致的目标下,如果某一项具体事务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基本上都是可以协调的。而且江南春的性格非常直接,所以我跟他之间的协调,有时候一个电话就OK了,不用绕很大的弯。
在江南春这样一个明星CEO的身后,你会不会觉得有压力?为什么?
陈从容:压力倒没有,因为不管是他跟团队的沟通也好,跟合作伙伴的沟通也好,不会给人很多的压力。
另一方面,我觉得我自己拥有很好的心态,比如说在沟通上,我在这个公司能够沟通得很好,将来我去到另外一个公司未必能做得这么好,因为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又或者我在这个公司有的地方沟通得并不好,可能是需要时间;另外,如果真的出现问题,也可以考虑换一个地方。职业生涯就是这样,我会有一种正确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工作。
这种心态还来源于我对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我是一名COO,我不会总是想着去承担CEO的职责,而CEO对我的定位是“助手型”的,我就不能将自己定位到“导师型”。
李彬:与CEO配合的“互补型”
你以前担任过好几个跨国公司的高管,但是没有担任过COO,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职位的呢?
李彬:对于COO这个职位的理解,可能每个公司都不一样。因为COO是来跟CEO配合的,COO的职责取决于CEO对这个角色的定位。而每一个CEO都不一样,所以每个COO的职责也很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我认为COO就是公司的二把手,他跟CEO应该是互补的。
具体到埃派克森,你跟CEO高勇是如何进行配合和互补的?
李彬:我们的配合和互补首先表现在专业背景上。国内很多IT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海归,基本上是技术型的,以前是工程师,在公司初创的时候,大多能够敏锐地把握住行业发展的方向,但是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便需要有一个非研发背景的人来配合。在我们公司情况也是如此,高勇是研发背景的,而我的专业背景是工商管理,高勇是希望能通过我的加盟帮助公司成为一个国际化运作公司。
我们的工作也是根据专业背景的不同而分工的。比如说我们的CEO是研发背景,所以他负责公司对内的部门,包括研发、人事和财务。而我则主要负责对外的部门,包括供应商管理、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等,因为我的背景主要来自销售、营销等,这些领域是我所擅长的。
专业背景和经验是你和高勇分工的标准,那么当你们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是以什么为标准来解决的呢?
李彬:经验仍然是一个标准。我们的原则是agree to disagree,也就是双方都同意大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谁的经验丰富就按谁的意见去做,而且一旦做出决定,就一定要相互支持。
但是我们可以有一些方法来减少这种意见不一致的可能,比如说明确分工。当初埃派克森邀请我来做COO,我给董事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来做什么?”而且来之前我们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来讨论分工的问题,所以我对董事会对我的角色的期望了解得比较清楚,这样就可能避免以后产生误会和矛盾。
你认为哪些素质是一个成功的COO所必须具备的?
李彬:COO的主要任务是营运执行,每天都在run这个公司,所以不可避免每天都会有救火的情况发生。所以除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外,我觉得COO的时间管理能力也十分重要,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些策略性的思考,而不是每天只忙于救火,这样会让自己很被动。我每周会抽出周二的早上来进行一些思考,对未来的工作做一些规划。一旦有了规划,什么事情都处理在前面,突发性的事情就会少很多。
李惠阳:推动新事业的“全面型”
还记得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吗?
李惠阳:第一件就是排我的日程表。一些必须参加的会议和活动,比如国际、国内大型的旅游展,以及董事会的办公会议日程。另一件是建立预算管理体系,制定一年、三年、五年的发展规划,具体到年度经营指标、利润指标、费用支出、人员聘用、税前税后利润、市场开拓等。
中旅途易是由德国TUI(途易)集团、中国旅行社总社、MB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三方组建的中国首家外资控股旅行社,当时首当其冲的任务是整合跟德国TUI有关的全球业务。一方面是在全球交易活动中展示自己,让大家知道我们成立了。同时,以新成立的合资公司的身份去跟国内的分销商联络,做航空机票、饭店、接待社、游船等的采购。另一方面是与TUI内部的公司取得联络。
你既是COO,又是中方最高代表,日常工作的职责主要是什么?
李惠阳:我们没有设CIO,Executive Board(EB)就是CEO、CFO和我,各自都有明确分工。根据需要吧,我可能就冲上去了。需要处理的中方的事宜,比如跟政府、旅游局、公安局、外交部、使领馆、税务部门等等打交道,全是我。毕竟班子里就我一个中国人,另外两个老外又不会讲汉语。公司里头业务上的突发情况,第一时间飞过去的就是我。到了当地,可能涉及到有关的保险,紧急处理的部门,需要进行联络、沟通、安排,这些方面外国人没有优势可谈。
也就是说,你跟CEO的关系是他做他的,你做你的?
李惠阳:是。董事会制嘛,我和CEO都是向董事会报告,董事会批准你的经营指标,EB负责审核日常的经营运作。我们定期召开EB会议,通常在周四,一个月两次。三个人缺一个就延期。每次开会有个议程,按照议程讨论,形成纪要,纪要就是下一次会议的议程。下一次就是完成的情况。因为它在不断地向后滚动,那么公司所有的情况都在里面了。你来开会的时候,你就把所有应该做的做了的文件全部拿来,摆在桌面上,这事就做完了,OK。有什么新内容需要谈的,那么提出来,看看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由谁来负责这件事。
通常在国企里头,一把手说了话,别人都不敢发言,但是在外企里头你就可以畅所欲言。给你足够的时间让你说。谁都可以说,但是谁都没有资格强迫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作为一个议案它能不能通过那是另外一码事。
如果双方都各执己见并且都相当坚持,这个时候怎么办?
李惠阳:如果是你负责的事,人家不同意你的看法、做法,你可以坚持按你的方案去做,你的观点记录在案,你自己负责。各自有分工。但是整个公司的情况都要上EB会议,开会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要谈。在这个过程里头你有权力对所有的事情发表你的看法。
我跟CEO经常吵得面红耳赤。比方说,最近就因为某一个采购价格我对他拍了桌子。我说他的做法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但他们就愿意这样去做,而且坚持自己的观点。我都已经说得再明白无误了,他还是坚持去做。我就急了,拍了桌子。但是会议结束了就都过去了。不会因为工作上的不同看法对你人身有什么影响。对事不对人。这一点我还是喜欢跟外国人一起工作,你可以谈你自己所有的想法。
你跟他吵得一塌糊涂,他们从来都不会当场认输,他们绝对不会说,“你的意见对,我会采纳的。”但是下去以后他按你的话去做。
这是不是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副手不会那么难?
李惠阳:(笑)我也经常回(国企)去开会,我明显感觉到那里的氛围不一样。一把手拍板之后,下面的人只有同意,没有不同意的情况。我可以讲一个细节,在这里CEO通知我们开会,从来不用“通知”这个词。在德语里这个词的直译叫 “邀请”。别看就是一个用词,这里面就有他的理念和文化。
我也可以提议开EB会议,在CEO同意后由他邀请我们开个临时的EB会。国营企业的办公会不到时候你是没机会的,而且他也很少因为你是个副手,你提出有必要开一个会,就开个办公会。
听下来,你的角色定位更侧重在CEO合作伙伴和导师?
李惠阳:我觉得各种身份都有,执行者、互补者、合作伙伴、导师,有些地方需要我教着他做
HRO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