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7 16:50:20
|
查看全部
“过去说一项工程建设难,常用的词是体量大、精度高,可对于北京光源这座大科学装置来说,每一步都是未知数,仿佛一次科学探索。”施工方北京建工集团北京光源项目经理任锦龙提起,自项目建设伊始,就邀请了一支由“最强大脑”组成的超级智囊团,提供严谨的科学论证与帮助。结构工程专家、工程振动控制与结构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一位智囊都是业界的执牛耳者。
可即便如此,进入施工阶段,第一道关卡就难倒了所有人。由于肉眼很难察觉的极轻微振动也会对电子束流的稳定性带来极大影响,在地基施工阶段,科学家就提出了一项要求——防微振动控制目标要小于25纳米。
“我们平时说精度控制在厘米级、毫米级,可纳米级,建筑规范中就没有这个词。”副总工程师荣慕宁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常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纤细的东西,但其实人的头发的直径一般在20到50微米,而1纳米只有1微米的千分之一。25纳米,就意味着结构需要无限趋近于“零沉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