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246|回复: 0

从“微笑精灵”看长江生态兴衰

发表于 2021-1-9 10:58: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央视新闻
    从2021年1月1日,由农业农村部下发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将全面开始执行,其间禁止一切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我国的母亲河长江,将得到一个长达十年的休养生息期,江中的水生生物也将在此期间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恢复。其中,长江的代表性珍稀物种——江豚,以它们种群命运的起伏,记载了一个长江生态兴衰的历史,让我们一起去探访,这种承载着母亲河记忆和乡愁的“微笑精灵”。
  渔民上岸 江豚“回家”
  长江江豚,是长江特有的古老而珍稀的物种。因为性情温和,嘴部弧线天然上扬呈微笑状,而被称为长江的“微笑精灵”;它不仅是长江中现存唯一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是全球唯一的淡水江豚。

  有关它的记载,经常会伴随着长江中已经灭绝的白鳍豚和白鲟,许多在江边土生土长的人们,都亲历过它们的存在和消亡。
  安徽省安庆市渔政巡护员钱明胜表示过去自己捕鱼的时候也见过很多白鳍豚,中华鲟和江豚也都有见过。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 王利民: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条河流生活着两种哺乳动物,一条是长江,另外一条就是亚马逊河。长江里面的白鳍豚和江豚是我们的国宝。白鳍豚已经离我们而去,没能步入2020年,江豚现在是长江里面唯一的哺乳动物。

  安庆市江豚自然保护区,包括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西两省交界江段,和皖河、长江的交汇江段等,这片暗流交错的水域,曾经是是白鳍豚、江豚、白鲟共同的家园。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成立之初并不叫保护区,而叫作养护场,中科院博士王利民,是养护场的发起人,在十几年前,他注意到了长江栖息地环境的急剧恶化,和白鳍豚种群的岌岌可危。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 王利民:当时成立的时候是为了保护白鳍豚,是为了把白鳍豚放到这个地方来养,所以说叫养护场。一直去捕白鳍豚没有捕到,所以后面就是来保护江豚。白鳍豚是很漂亮的一个哺乳动物,但是很不幸的是,白鳍豚离我们而去了。

  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万年的白鳍豚,终究成为长江的悲伤记忆和养护场永远的遗憾。相继消逝的,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被称为“长江鱼王”的白鲟。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博士 王利民:白鲟的尾巴很长、很漂亮,它最大的有六七米长,这个鱼也离我们而去了,所以说白鳍豚和白鲟,“两白”从长江的消亡,是我们长江的悲哀。

  所幸的是,长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引起了我国对长江保护意识的及时警醒,一系列禁渔、禁两岸化工污染的措施迅速落地,同时,自然保护区设立,使得长江最后的哺乳动物和“活化石”江豚,得到了抢救性保护,幸免于重演长江“两白”灭种的命运。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发布的信息,截至2018年7月24日,长江江豚仅剩约1012头,濒危程度比大熊猫还高。由王利民发起的养护场也正式成立为江豚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水域,比其他江段更先实施了全面禁渔。

  中科院水生所博士 王利民:江豚在过往几年的数量衰退,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鱼吃了。江豚是吃十公分左右的小鱼,这些鱼虾资源少了以后,江豚自然而然的数量就衰退了。
  据专家介绍,长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为的过度捕捞,导致了江内渔业资源的不断枯竭。恢复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必须从管制非法捕捞开始。
  打击非法捕捞 渔民上岸成护鱼人
  捕捞渔业是长江两岸的传统行业,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江养育了沿岸的鱼米之乡,人们也习惯了从江水中获取财富。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生活生产方式,又如何演变成为明令禁止的“掠夺”行为呢?
  张贤敏是土生土生的安庆人,他在江边打渔已经有30年的时间,回想起来,十几年前用着自制的捕捞工具入江捕鱼,“踏浪归来鱼满仓”的时光,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

  安徽省安庆市渔政巡护员 张贤敏:那时候捕鱼好捕,工具也简单,就搞点自己做的小网。那时候捕鱼的工具得自己做,包括钩、打鱼的网都是自己做,自己加工。

  长江水资源赋予了两岸产业经济迅速崛起发达的优势,也引来了越来越密集的人口,和对水产品无止境的需求。捕捞工具在不断升级出新,各自力求着对江鱼的一网打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