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1-10 21:49:58
|
查看全部
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产业生态良性循环
阳光不仅照进家家户户,还使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蒙古村几年前还是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如今“村财政”底气十足。
“搞光伏扶贫之前,咱村没啥产业。无论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还是给大家办点急事儿、难事儿,都拿不出钱来。”扎西告诉调研组,目前光伏扶贫项目所得收益六成归村集体,用于教育培训、临时救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四成作为扶持资金,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按劳分配。“抓建设有资金,村容村貌有变化;‘摘帽’有底气,大家伙精气神更足了。2020年,村里能获得光伏扶贫项目收益24万元,村集体所得收益除了支付各种公共开支外,预计还能剩余10万元,我们打算用这笔收入投资合作社发展畜牧业,让村集体经济多个轮子转起来!”扎西说。
据调研组了解,海南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平均年发电量8000万千瓦时,按照上网电价和国家每千瓦时补贴0.75元计算,年收益达到6000万元,扶持带动全州173个贫困村平均年净收益30万元左右,连续收益达20年。
无独有偶,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热水村也实施了光伏扶贫产业项目。海晏县扶贫局局长苏子珍告诉调研组,目前光伏电站已完成对全县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确权工作,共结算基础电费89.5万元,发放国家财政对青海省第三批光伏发电补贴资金113.6万元。“我们县的光伏扶贫集体所有资金除了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外,还将用于二次扩建,发展畜牧养殖业和乡村旅游。根据每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出台方案。”苏子珍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要求地方将今年光伏扶贫收益的80%用于创设公益性岗位,提供就近就地就业。疫情防控期间,这项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贫困户稳就业、增收入。卓玛措说,受疫情影响,她没有再回青海湖景区打工,幸好村里用光伏扶贫收益设置了岗位,“收入有了保障,心里有底!”她说。
“看到这么大一片光伏矩阵,大家都说这是在塔拉滩挖出了采不完的‘金矿’。其实,更宝贵的,是‘金矿’下面的‘绿银行’。”青海省扶贫局副局长王大军告诉调研组,海南州光伏产业园区建成后,不仅加快了当地贫困人口脱贫,其“牧光互补”模式,还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如今,在一块块光伏板的遮挡下,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牧场,塔拉滩2000多只“光伏羊”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据青海省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成介绍,所谓“牧光互补”,就是用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代替光秃秃的沙石地面,并结合当地土壤、水质,在光伏板下种植高原生态作物。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下渗的水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保障,羊群还变成了这里的除草“义工”。
实际上,青海省全年日照时间达2500至3650小时,太阳能可开发量超过30亿千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地形地貌差异很大: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人口密集,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十分有限;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脆弱,居住分散,不宜接入大容量光伏电站。而青海南部和西部地势平缓,荒漠化土地多,接入送出更便利。为了让“阳光金矿”惠及更多贫困人口,青海省创造性地发展“飞地模式”,开展跨区域扶贫——将东部以及果洛、玉树等地的光伏电站建在海南、海西,为光伏扶贫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