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吴学安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诗歌教育在学校里也开始复兴。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以诗歌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因诗歌教育而闻名的老师。这是一个好现象。
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的。“诗教”在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过程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在文化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在目前的人教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中华古典诗词的分量也已经大大增加,这些诗词类型繁多、内涵丰富,较好地反映了中华古典诗词的全貌,也为中小学诗教奠定了基础。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去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多年来,高考作文的要求都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作为精神生产的诗,与物质生产休戚相关,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诗教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聚焦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看懂诗人的实践,才能超越单调的传授知识,达到塑造理想人性、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
诗教自古以来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有效方法。诗教不仅关系个体的成长,也关乎民族的精神气度。当前诗教方法多在沿袭传统,注重文本、技法解读。格律、比兴等方法固然重要,但缺乏诗与人生境界、时代语境的贯通,不是诗教,是教诗。诗教的最高境界是起于技法,终于境界。诗教是审美的教育,肩负着开化造人的现实功能,但是它的形式首先是美的。诗歌之美不是单一的,而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更具有海德格尔所说的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在这个时代,“不学诗,无以言”并非只是说辞,而是让诗教重回课堂的深情呼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