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郑渝川 (自由撰稿人)
历史学家,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所著的《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从三个层面展现了他对城市史研究的思考。
首先是作者的家乡四川省成都市公共生活的萎缩与复兴。王笛此前出版的《街头文化》和《茶馆》展现了成都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的市民生活,尤其是当时的市民是如何利用茶馆进行聊天、消遣、娱乐等各种休闲活动。成都以及四川其他城市、乡镇的茶馆,在100年来扮演了公共空间的角色。
其次,城市史研究从宏观转向微观的路径。书中细数了韦伯、罗威廉、施坚雅等人的中国城市史研究路径,指出通过微观化的城市史研究,突破了宏大叙事对于历史细节的淹没,从而更为深入地把握城市街头巷陌那些与具体的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脉络。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城市还是民族的、国家的微观史读本,而今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青睐。
书中还谈到了在城市史研究中,如何科学地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叙述。作者举例谈到,19世纪成都生活的竹枝词就有夸大其词的部分(夸大了成都当时的人口数量),也有准确的描绘(城市生活状态)。而巴金等成都籍作家的作品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准确还原成都特定历史时期生活场景的同时,对于一些事件进程的描写也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历史研究中,尤其是对于城市近代、现代历史研究中,文学文本、照片图像所传递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解读者的意识和方法。
本书由此转向了对中国历史学界、海外汉学家有关中国近代社会的研究,选取、调用中国大众文化做法的评析。尤其是海外汉学家,在谈到清代晚期、民国时期“以礼来维系的社会成员间的关系、社会共同体和谐而稳定的局面”,给予了很高评价,“却经常忽视了它内部所存在的阻碍社会进步发展的那些消极因素”。
第三,国外城市史、文化史微观研究的启发。本书很大篇幅用在了评析国外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专家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对于中国历史学家以及海外汉学家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特别是时代剧变下社会的扭曲、重组,带给普通人的冲击等问题进行研究时,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