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351|回复: 0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巴黎

发表于 2021-1-14 10:16: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樊北溟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教师)

巴黎,该用怎样的语气来称呼这座城市呢?这座承载了很多人的光荣与梦想的,珍藏了他们的高光时刻或是落魄时分的,寄托了无限遐思和浪漫想象的,涵容了许多浓烈性格的城市。这座根本不需要形容词的,永远生长在人们心里的,全世界文艺青年“北漂”的城市。这座有着香榭丽舍大道、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凯旋门,道路两旁长满了茂盛法桐的城市……

哈尔滨、圣彼得堡、胡志明、金边……世界上有很多个“东方小巴黎”,却永远只有一个“巴黎”。巴黎早被“概念化”了,它铺展在人们的意识里。但它可一点都不冰冷严肃,站在圣心大教堂向下望,到处都是随地摆摊兜售纪念品的商贩。小小的埃菲尔铁塔模型被栓成了钥匙链,一节节木制小车上驮着字母,很多节小车串起来就可以组成单词。“一欧、一欧、全部一欧。”商贩充满蛊惑地叫卖着。各种肤色的人置身其中,让你在一瞬间生出疑惑,仿佛自己到了广州的小北。埃菲尔铁塔前的广场上什么最多呢?闪闪发光的纪念品?各种钥匙扣和冰箱贴?不断变换角度和姿势拍照的人群?这些确实够多了,但最多的是满地的橡木瓶塞。人们席地而坐,拎着桶四处售卖红酒的商贩穿梭其间。他们也会在下雨天卖红色的雨伞或者黄色的雨靴吗?或者在某个晴朗的午后,卖花格子餐布和藤条编的野餐篮?

站在劫难过后的巴黎圣母院,我忽然心生感慨。几个月前全民悲戚的情绪和我彼时复杂的心绪随记忆轰然而来。很多人拿着花束对着烧得焦黑的教堂远远拍照。谁说世界是孤立的个体?文明的遗珍属于全人类。我也曾为此而流泪。

莎士比亚书店是一家开在法国的英文书店,如果当年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斯坦因等“迷惘的一代”不是这里的座上客,如果上世纪50年代“垮掉派”作家不曾把这里作为他们在巴黎的据点,如果金斯堡和威廉巴勒斯未在书店前的空地上朗诵过他们的作品,那么这家狭小逼仄的书店,或许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圣地。如今,昔日朗诵诗歌的空地上站满了排队的人群,人们鱼贯而入,专注而虔诚地想要去店里看上一眼。

有人统计过巴黎街头的咖啡馆数量吗?实在是太多了。巴黎人的身体里,究竟是水分多还是咖啡多?我们前脚刚走出“双叟”,后脚又迈进了“花神”。这两家均跻身“世界十大咖啡馆”之列的店铺,可以说是享誉世界的“网红店”了,竟然只相距一条街。当然也不能错过拍摄《天使爱美丽》的“双风车”,可惜我们没有机会用勺子敲碎所有焦糖布丁的脆壳。

又有谁能拒绝片刻闲散时光的诱惑呢?那是时光打磨下的从容。最抢手的座位是临街的,人们偏爱坐在室外,而且不是面对面,而是并排面向街道坐着。欧洲的咖啡文化很有意思,优雅而得体的侍者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心情好时,他们甚至会轻哼一句歌剧才把咖啡端上桌;忙碌时,也总能迅速而灵活地在顾客和餐桌间“闪转腾挪”。

我想起《拯救大兵瑞恩》里的一句台词,米勒上尉对瑞恩说:“earnthis,earnit.”字幕翻译成:“别辜负了我们。”潜台词大概是“继承我们的使命,打败敌人”。实际上,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其实并没有道德上的优越感或者感情包袱。它的意思很纯粹:“别在意我们的付出,你应该轻盈自由地度过一生。”就像欧洲人口中总爱说的“Enjoy”一样,真正的浪漫其实是自己精心构筑的精神角落。来不来巴黎都无所谓,巴黎就在每一个人心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