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记者近日获悉,针对民革中央的提案,国家发改委经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
民革中央的提案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二是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监控机构不受当地政府领导,直接向上级负责,网上公开查询记录;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民革中央提出的公车改革虽然有新意,但要推进这项改革却是步履维艰。
地方公车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6%~12%之间,这样的数据是触目惊心的。针对公车如此庞大的消耗,许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进公车改革,然而,公车改革并未见长足推进。有些已经推进了公车改革的地方,例如取消所有的公车,公务员发放交通补贴的地方,却发现“回潮”现象,交通补贴发放依旧,而公车又开始陆续购买。
公车改革并不在于改变公车的形式,而是在于限权的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能管住政府的钱袋子。按理说,政府财政由纳税人纳税而来,就应当接受纳税人的代表进行监督,政府花每一分钱先要向纳税人代表报告,征得同意,花完后也要向纳税人代表报告,表明是依法花钱。现在的情形是,政府提交的预算语焉不详,代表根本无法审查,事后的决策同样是一笔糊涂账,甚至就根本不提交审查。而代表或者是没有相应的知识,根本看不出问题,或者本身就是官员,预决算越有利于政府花钱越好。
因此,首先要做到财政的预决算包括每笔公车消费公开的问题,其次,要解决代表素质和责任心问题,除提高代表的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外,更重要是要让民间人士能列席到人大会议上来,对政府的预决算进行监督。( 杨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