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301|回复: 0

银行理财产品费率调查:投资者“雾里看花”

发表于 2021-1-16 16:17:4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彭妍

  理财产品背后暗藏的管理费暴利现象,已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加速资管业务转型,在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回落的同时,银行盈利模式也由原来的产品利差模式向管理费模式转变。其中,很多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各项费率在逐渐走低。

  调查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时,往往只关注预期收益率的高低,而忽视了银行对相关产品各项费率的规定。有多数投资者吐槽称,“银行利用霸王条款,赚取超额业绩报酬这部分收益。”

  目前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固定管理费、托管费、销售费、认购费、申赎费、浮动管理费以及其他费用(例如交易费、审计费、信息披露费等),其中固定管理费、托管费和销售费一般为固定费率,通常按照每个规定估值日理财产品净资产的一定比例(年化),每日计提、定期支付。

  大多数银行对理财产品的收费基本分为固定管理费、销售费、托管费、浮动管理费,但不同银行收费的项目名称和费率则有区别。即使是同一家银行,不同类型的产品费率收取标准也可能不同。笔者查阅多家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后发现,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年平均固定管理费率在0.05%~0.25%之间,年销售费率在0.15%~0.45%之间,年托管费率在0.02%~0.03%之间。

  调查发现,在手续费方面,部分银行在资管新规以后,产品的费率一直是按最低标准收取的。也有银行针对主要费率采取一定的优惠让利措施。

  很多时候,投资者购买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后,即使预期收益率无法实现,银行针对理财产品收取的各项费用却旱涝保收。但对于产品收取的相关费用,理财经理通常不会主动告知。

  在部分理财产品的兑付公告中,多数产品都出现实际收益率高于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大量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都高于预期收益率,但银行通常不会主动告知客户,只有在客户询问时才会进行回应。这部分浮动管理费多数情况下是隐身存在的,超额收益归银行,其实是银行利用“霸王条款”赚取中间收入。

  而多数投资者并不知晓各项费率的存在,另有部分投资者虽然认同相关费率的合理性,但不清楚购买的产品实际取得的投资收益,也不知道自己为理财产品缴纳了多少手续费,更别提“被没收”的投资收益究竟是如何计算的。

  业内人士提醒称,目前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有详细的产品说明书,收益测算方面,通常所公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是已扣除产品相关费率的实际收益,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该先看清上述说明,避免重复交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