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29|回复: 0

莫以流调轨迹品评他人生活

发表于 2021-1-17 17:43: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大背景下,流调溯源及公布感染者的行程动线,既是疾控部门的常规操作,也是疫情防控公开化、透明化的重要体现。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感染者流调轨迹所包含的生活细节,成了舆论场上某些人的谈资,品头论足、说三道四,给当事人造成不小困扰。

  流调做得越详实充分,轨迹画得越确切精准,越有助于防控工作的高效开展,越有助于公众及时自我排查、尽快做出反应。为确保信息准确,疾控人员需要进行海量工作、抽丝剥茧确认每个点位每个细节。对感染者而言,积极配合流调既是公民义务,也是为了公共利益,让渡部分个人隐私。可以说,每一份流调信息的背后,都凝结了太多人的牺牲与付出。对疾控人员的艰苦工作,我们要充分尊重、表示感谢,对感染者的权利让渡,我们同样要充分尊重、表示感谢。

  然而,面对严肃的防控工作,面对宝贵的流调信息,有些人的关注点却跑偏了,盯着他人隐私胡乱“脑补”、大肆点评。看到“吃包子”,就想到“经济条件差”,看到“一个人吃包子”,就想到“夫妻关系差”,看到“去网咖”,就盖章“不思进取”,看到“去酒吧”,就料定“行为不检”……长舌翻飞、唾沫四溅,对他人生活恶意猜测、对地域行业横加抹黑。如此种种,极其荒唐、极不负责,也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

  通过流调可以看到,确实有个别感染者存在不遵守防控规定、恶意隐瞒等现象,对违规违法行为,社会舆论当然应该谴责抨击。但对于绝大多数感染者来说,他们也是受害者,隔离病毒,不是要隔离人心,更不是要歧视排斥。任何人都无权对他人的生活指手画脚,流调轨迹更不是茶余饭后编派他人的谈资。无端的窥视评判、恶毒言辞,乃至网络暴力,既侵犯了当事人本身,也冲散了真正的舆论关注点,更会抬高配合流调的心理门槛,反过来拖累战疫大局。

  尊重他人隐私,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保护个人隐私,是法治社会的重要底线。曾经的乡土中国,处处是熟人社会,对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感不是那么注重,也没有隐私权的概念。但随着社会切换到现代模式,权利意识日渐觉醒,个人隐私保护已是共识,相关法律也愈发完备。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他人流调轨迹指指点点,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无知,需要补上的不仅仅是文明课,还有法治课。

  战疫仍在持续,流调仍在展开。尊重他人、尊重流调,不问人私、不论人短,这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胡宇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