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1月22日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市长韩正表示,为永远铭记事故的惨痛教训,市委市政府考虑把11月15日设为上海城市公共安全日,让惨痛的教训时刻警醒各方,切实做好维护城市安全的每一项工作。(11月22日中新社)
在生命面前,再昂贵的代价再复杂的改革再艰难的嬗变,都是值得的。所以,当上海市政府采纳了新华社记者的建议,拟将每年11月15日设为全市公共安全日,多少算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推动进步的反思举措,它至少让将来的岁月每到这一天,都会警醒人们铭记这一段不堪回首的生命悲剧和公共教训。
但是,把一座城市刻骨铭心的记忆、把政府的深刻反思与改进,仅仅系于每年的这一天,又会显得浮光掠影,形式大于本质。“公共安全日”不仅仅在于它引人注目的外表,更应该在于它皮囊下丰满的骨肉血脉,在于一个个细节对城市、对管理、对人渗入骨髓般的影响。这样的担心源自现实中太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口号式治理模式。
对于消防,我们有11月9日的消防日;对于消费者权益,我们有3月15日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日;对于禁烟,我们有无烟日;对于安全,我们有3月26日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一年365日,各种各样的“××日”让我们眼花缭乱,仅仅从表面而言,我们似乎已经进步到一个各种权利被全面关注和重视的时代了。然而,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实质上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稍纵即逝的观赏性狂欢,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每到这一天,往往就是程式化的开个会、发传单、挂标语。这更多是一种单向的宣传,而且是一种并不专业的宣传,它没有用更加喜闻乐见引人注目的方式,让本质深入人心、影响行为。
所以,当某一个特殊的日子过去后,民众的集体意识里往往认定那是政府的规定动作,是他们的事,和自己无关——— 倘若上海的公共安全日也成为这样的样板戏,所谓的“公共安全”恐怕还是让人提心吊胆。
上海市政府如果下定决心要痛定思痛,让这场悲剧成为改变城市的一个契机,不妨把眼光抬起,越过东海,投向弹丸岛国日本。
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曾经被大火严重“烧伤”的国家。但客观而论,日本的公共安全教育却是举世闻名的。在官方的消防部门外,大力培育民间消防力量,由此诞生了许多专业性很强的消防组织;他们的宣传做得非常细致而亲民,有消防人员组成的乐队,当局还以橡皮擦、玩具车、筷子等为载体传递安全常识;在学校,各种防灾自救课程是从小就要学的必修课;大批志愿者活跃在民间,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家庭提高消防自救能力……在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的天鹅宾馆大火中,多名日本人依靠平时积累的自救能力全部脱险,而多名中国人却不幸殒命,这就是差距。
希望上海的“公共安全日”只是一个政府全面反思的符号,在符号的后面,是法治、教育、宣传、民间组织等等多个领域的全面改进,把那种徒有其表的口号式治理模式抛进黄浦江,那样,生命的至高无上才会真正站得顶天立地。(马九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