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89|回复: 0

难忘的红薯

发表于 2021-1-22 21:51:3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我的童年是靠吃红薯度过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红薯是我们豫西地区的主粮,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早晨起来,揣一疙瘩熟红薯,边走边啃。一路欢笑地走向村里小学,又走出山村,闯入外面的世界。

十月天,妖婆脸。气候变化无常,时令不等人,抢收抢种,异常繁忙。
 队长家的崖脑头,有一颗老柿树,离地面较近的树枝上面挂了一口破钟,其实是一个破旧的铁制的牛车轮。这便是村里唯一的通讯工具。
 冬小麦播种之后,乡亲们还未来得及休整,天一亮,队长便急急地使劲地敲着钟,声嘶力竭地吆喝:今天在长虫地(地块名,因地块窄长弯曲,形状像蛇而得名)出红薯了……浑厚的钟声方圆两三里都能听到。不久,从家家户户走出懒洋洋的男人,女人,三五成群地扛着工具,吆五喝六地走着。在队长的安排下,年轻的姑娘们把红薯秧割掉,男劳力们挥起镢头刨,媳妇们蹲在地上把红薯上的泥土掰掉,整理得干干净净,拢得一堆一堆的。

 最令人难忘的是分红薯。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队长领着几个青壮年劳力一筐一筐地过秤,一筐一筐地记,一户一堆,编上号。但没分完之前,谁也不知道哪一堆是自己家的。等把所有的红薯分完了,队长才一家一家地喊着抓阄,对号认领。山村的夜来得很快,这时太阳已落山,大地被一张巨大的黑幕罩住,天的尽头是一带山的轮廓,只能看出一条黑色的曲线。
夜幕降临不代表一天的结束,而是另一场更加繁忙的开始。各家各户开始往家里运,昏暗的灯光像萤火虫似的在沟沟岔岔闪动,人们的相互招呼声,叫骂声,小孩子的哭叫声,两口子的争吵声,此起彼伏,给黑漆漆的夜平添了几分生气。那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爷爷年迈,几百斤红薯全靠母亲一担一担往家挑。我还小,唯一能为家里干的活,就是掌一盏破马灯,照着瘦弱的母亲在崎岖的小路上三步两歪地走着。母亲实在是走不动了,就放下担子歇歇。我试着挑挑,母亲赶紧阻止说,你还小,正长个子,压着你会长不高了……就这样来回好几趟,最后一趟母亲要歇好几次才能到家。整个秋收要持续两个星期。然后母亲把红薯千挑万选,把大小一致、光滑齐整、没有伤疤的,小心翼翼地堆在一边,准备冬储;剩下的用红薯刀切成片,均匀地撒在空旷的地里晾晒,等完全干了之后收回,簸去树叶、泥土等杂质,娇隆隆地放在几块木板支起的案子上。大西风响起时,运到磨坊,经“一风吹”后,变成红薯面,装在预先准备好的大缸里——这就是一冬及来年全家的主粮,母亲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真正松一口气。

那年代,乡村的生活是单调的,朴实的乡亲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快乐着。偶尔演一场电影,乡亲们顾不得劳顿,天擦黑,就早早来到演出地点,随手捎一块石头,简单吹吹尘土,抢占绝佳观看位子,眼睛盯着银幕。期待的眼神中带着焦急。现在,这样的情景早已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每每想起,总起能勾起一串串满满的回忆;每每提起,因为身临其境、其事、其时,总是手足舞蹈,绘声绘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