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
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4)铜鞮陌:代指襄阳。
19.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0.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21.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
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
19.D
20.A
21.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
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
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9.【精准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
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 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
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
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诗歌鉴赏采用客观题的形式命题,涉猎的知识点范围广了,难度也比主观题难度大。考生在做
题时,可以先根据逗号,判断一个选项有几个知识点需要判断。再通过诗歌鉴赏知识点进行判断,如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句子作用、表达技巧等。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
常见的错误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精准分析】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
A 项,错在“勉励友人报国立功”。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
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此句中并没有
勉励友人报国立功的意思。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典故是一种文化的不断延续。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可以改变,思想可以变化,唯独文
化是延续不断的。古人常用典故,可以恰到好处地用极少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或含蓄曲折地表达
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中国文化文学中,运用典故成了一种表现手法。所谓用
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诗文诗句,以增加词句的含蓄与
典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用典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21.【精准分析】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
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
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
“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
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
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
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
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
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
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
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
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此题要求考生根据名人对该诗词的评价,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谈自己的理解。考生首先要把
握名人的评价的含义。如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该词的艺术特色“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
和缓。”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这是考生首先要弄清楚的。其次,考生再结合诗句具体内容来分析词
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龙吟虎啸”,哪些地方表现得很“和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