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
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
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
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
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 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A 项,“这体现了他对孔
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
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2018 年高考天津卷在诗歌阅读上也在向全国卷靠拢,第一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的范围比较广,重点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
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
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如 A 项,选项中对诗
人的情感态度分析有误,选项因为陶渊明“立志躬耕”就认定他否定孔子人生选择——“忧道不忧贫”,
却忽略了第一句“先师有遗训”,可见陶渊明把孔子“忧道不忧贫”记在心里,只是他更喜欢这种“耕
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天津高考题多
年在这方面设题,如 2015 年“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017 年“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只是提问方式略有不同,而 2018 年完全延续了 2017 年的提问方式。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
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
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
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此类题目的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
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
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
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
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
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
逸的宁静淡泊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试题点评】对于诗歌情感,应是诗歌鉴赏的必考题,只是有的是明考,有的是暗考。如 2015 年“全诗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16 年“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2017 年“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
境”,2018 年“‘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2015 年、2017 年、2018 年都是明考,
只是有的针对全篇,有的是针对局部,2016 年借助炼字来考查情感。诗歌情感的考查既包含情感的体
现方式,又包含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
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
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
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
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
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