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785|回复: 0

如何锻造自主可控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

发表于 2021-2-2 05:54: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等问题。对此,专家建议,要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基础,加大开放力度,全方位、多层次锻造自主可控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
  自主创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室副主任刘振中:
  找准“卡点” 打造创新高地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变期,大国博弈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产业链供应链呈现阵营化、本土化、分散化特点。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经济安全的最大隐患,但解决‘卡脖子’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刘振中表示,新发展阶段,我国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重中之重,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锻造自主、可控、安全、开放的产业链供应链。
  刘振中表示,要找准“卡点”,全面梳理我国国土、民生、金融、信息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领域的技术短板,发挥举国体制优势,集中攻克、全面突破一批短期内受制于人的关键技术。从长期来看,还要紧密跟踪国际上各领域最前沿技术,明晰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强化基础研究,提前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要坚持全球供应链思维,在全球供应链话语体系内制定适当的博弈策略和谈判筹码,构建谈判基础。”刘振中认为,应依托我国优势环节和领域,推动与技术主导国形成供应链上下游高度依存、紧密协作的关系,形成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关联性。同时,要加快研发可替代的产品或技术,补全“卡脖子”短板环节,保障关键战略产品自主供给能力。
  刘振中认为,针对重点领域研发,应改变以往“单兵突进式”“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模式,把“卡脖子”技术攻关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综合性教育体制改革、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等全面结合起来,瞄准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制度梗阻,系统推进各重点领域和环节改革,全力打造动力创新生态体系,激发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潜能。
  此外,刘振中还建议,以政府集中式创新为主导,支持本土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大型跨国公司、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共同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创新合力。“进一步打开市场竞争空间,支持民间分散式创新,推动集中攻关与分散试错相结合,释放民间创新活力。着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人才、形成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汇聚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科技引领者、打造一批自主创新高地。”刘振中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顾 阳)
  夯实基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
  基础再造 制定产业链“备胎计划”
  当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仍然存在基础不牢、水平不高等问题。如何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增强基础零部件、工艺、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表示,要充分调动产业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力量。一方面,形成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产品和技术协同攻关突破机制,构筑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产业生态体系。另一方面,要在重点领域继续布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解决产业基础平台跨行业、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同时,对国内短期内不能实现突破的技术和产品,应制定产业链“备胎计划”,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
  “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关键在数字化转型。”刘文强说,要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为抓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不断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向更深层次延伸,壮大特色产业规模。
  如何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刘文强表示,要做好顶层设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系统梳理技术短板,整合各方资源,推动核心技术研发、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关键工业软件推广等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很重要,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精准施策,着力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完善,帮助相关行业企业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
  “龙头企业要扮演好‘领头雁’角色,加快形成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主,吸引中小企业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刘文强看来,要围绕“链主”企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集群。此外,在关键产业领域应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企业自身也要持续投入研发,巩固创新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实施线上线下和现代物流结合的新零售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