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99|回复: 0

范雨素红了,“打工文学”现状与未来引发广泛关注

发表于 2021-2-3 20:28: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南方日报
        凭着真实的经历、朴素的文字和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细腻笔触,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文章在朋友圈里刷屏了。
  大批人称她是“农民文学家”,也有人把她和余秀华放到一起对比,美其名曰“诗有余秀华,文有范雨素”。面对蜂拥而来的记者,范雨素显得有些难以承受,为此她还策划了一次“出逃”,据说躲进了深山僻壤,不见任何人。
  然而,从不经意间的社交传播,到以范雨素为代表的自我书写被关注,“范雨素”所衍生出来的话题和意义已远大于这个人本身。
  “有真的态度,真的人生”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我是范雨素》以此为开头。作者范雨素来自湖北襄阳的农村,初中毕业,目前在北京做育儿嫂。文章中,范雨素书写了40多年来的个人经历,写了她有文学梦的哥哥,和不屈的强者母亲。
  这篇从题材到作者都看起来没有走红潜质的文章,4月24日在微信端发布后迅速收获“10万+”阅读量。不少网友被戳中泪点,并不吝赞美:“思想性和文学性俱佳的好作品,底层留存的诗意。”
  第二天,广东作协《作品》杂志副主编王十月在地铁上读到这篇文章。为此,他坐过了站,回头坐,又过了。他还忍不住发了朋友圈,希望能联系到她约稿。
  “我丝毫没有跟风的意思,只是出于一个职业编辑的本能。”王十月事后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作品》今年提出“告别纯文学,回归真文学”,在他看来范的文字是“我们提倡的真文学”。
  谈及范雨素的文字,王十月多次提及了“真”字。“有真的态度,真的人生。”是范雨素的写作最打动王十月的地方。
  他评价:范雨素的文笔朴素,有生活质感,还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她的人生态度,这一切,经由范雨素这个个体,折射出了广大基层群体的人生。
  当然,范雨素的文章在社会层面掀起如此大的反响,关键在于打动了读者,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王十月留意到,为文章叫好转发的,多是普通读者。
  “她没有说教,没有高高在上,只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娓娓讲述她的思考和见解。”王十月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也许没那么专业,没那么深刻,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她在“说人话”。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江冰同样对《我是范雨素》赞誉有加。
  江冰认为,她对于生活荒诞的一面,敲打得很准确。而作品看似没有技巧,没有氛围的烘托,但是其中的细节与克制的抒情,及无意中用的黑色幽默的写法,在外国先锋文学的写法中是有章可循的。
  范雨素文章的爆红,并不意味着好评如潮。赞誉的另一端是质疑,不少人觉得她文学水平不高。余秀华也批评范雨素的文学性不强。
  王十月看了发笑:“我们不要忘了,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不是说只有大作家能写,小作家不能写。”他还调侃说,如果是这样,和鲁迅相比,我们今天的中国作家似乎都可以搁笔了。
  “说到底,还是一种优越思想在作怪,认为范雨素作为农村妇女,怎么能捞过界,更可恨的是一下子捞出了名。”身为“打工文学”代表人物之一,王十月也是打工者出身,他对范雨素报以理解态度。
  他们书写了普通人
  “范雨素”红了并非偶然。早在两年前,写出《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样诗歌的余秀华,受益于拥有几亿用户的微信等新媒介的传播,及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让她迅速进入公众视野。
  但信息传播的强大能力仍不是“范雨素”们走红的全部重点。
  江冰长期关注当代文学,他认为,外界过去对“范雨素”们的生活不够了解,而他们也没有太多发声的渠道。
  江冰家住广州的城乡结合部,专业缘故,他时常走访接触生活在城中村的打工者。这让他感受到,范雨素文中所描述的内容,“一点都不新鲜,只要知识分子、读书人,能够弯下腰去倾听一下,会发现在城市的灿烂景观旁边,还有无数个这样的故事”。
  现实是,鲜少有写作者这样做。梁鸿等当代作家也在书写基层群体的故事,但在江冰看来,他们仍是“外来者”的身份,“字里行间会透出一股优越感”。
  范雨素所在的皮村工友文学小组的老师张慧瑜,另一个身份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他也提到:“在主流文化景观中较难看到真正的工人文学,即便是打工文学、底层文学也是非常边缘化的存在。”而范雨素们用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生活在城市、社会基层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王十月一直对“范雨素”们心存敬意,比如余秀华的部分作品,郑小琼、郭金牛的诗,塞壬、洪湖浪、钱兆南的散文等。他们都是或者曾经是范雨素式的写作者。
  王十月认为,打工文学之所以打动人,一个质朴的原因是,他们书写了普通中国人梦想过上怎样的生活,以及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艰苦努力。
  江冰仍记得第一次见到郑小琼时的场景,“我说我要给你拍张照,因为你是可以写进文学史的作家”。后者被誉为“打工诗人”,曾在东莞打工。江冰说,我们应该包容更多的普通作者,让他们能够正常地写作,展现被社会忽视的那片风景。
  然而,站在文化研究者的角度,张慧瑜并不特别看好打工文学作家群进入更主流的大众阅读的视野。因为“想要打破现有的文学秩序和利益结构,仅靠几个打工文学作家的成功是不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