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7|回复: 0

融合交流,走向世界

发表于 2021-2-4 21:18: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尊重,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弘
扬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辩证取舍,理性看待西方文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
打破文化隔阂,拉近中西文明之间的距离。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文化表现出卓越的包容性,
7
能吸纳或兼容一切外来的民族精神及文化传统,事实上,中国文化传统长期以来在保持自己的
独立性的同时,一直就在通过不断欣赏和学习外来文化,吸收其精华,进而成就了华夏文化海
纳百川、雍容大度的传统,并在全球文化多元化中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1.交流融合,博采众长
坚定文化自信,助推文化走向世界。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中国
声音、中国影片走向世界各地。影视作品在海外渐成气候,《琅琊榜》、《甄嬛传》、《陈情令》、
《舌尖上的中国》等国产影视作品在海外热播;刘慈欣的《三体》、贾平凹的《高兴》、毕飞宇
的《推拿》等许多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国外备受追捧;陕北的腰鼓也敲出陕西,敲到国际大舞
台,让全世界聆听它的震撼。中国文化越来越多的被世界认同和接受。美国根据中国古代民族
英雄花木兰的故事改编的动漫《花木兰》获得极大成功;中美即将合拍大型动画片《哪吒与变
形金刚》,希望哪吒变形金刚的动画大 IP 能够打开一扇文化创新的大门。但要实现真正的“文
化出国”,还需要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创新产品形式,打造内容品牌,讲好中国故事,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
2.理性“拿来”
好莱坞大片、日韩动漫,NBA,各国的文化引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同时外来文
化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民族文化。翻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他说:“拿来,运用脑髓,放
出眼光”。例如,“啤酒节”、“番茄战”等标榜“狂欢”的西式文化活动在中国日渐风行,每一次都
吸引不少眼球,但也引发很多争议。近日在东莞举行的“番茄大战”再一次将这种狂欢节推
上舆论的风口浪尖。15 吨新鲜番茄掀起的万人番茄大战,招致全国网友的怒批,不少网友
提出,以食物来狂欢是否暴殄天物?在我们这个以节约为美德的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
狂欢节?与其抵制或者照搬西方的狂欢节,倒不如思考如何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注入更多
的狂欢元素,借鉴西方狂欢节中的快乐因素来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
的狂欢节。我们的“拿来主义”,不是盗版、不是剽窃、不是山寨,而是拿来人家的好经验、
好方法、好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