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153|回复: 0

王立群:得不到认可 人才就是弱势群体

发表于 2010-11-27 23:54: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葛优的一句台词成为流行语态后也成为一种共识,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显然就是人才,他的新书《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今年出版以来销量已经超过50万册;河南省委书记到他家探望、请他到祭黄帝会上致辞;《百家讲坛》明年最重视的两个主讲题目,他要主讲其中一个题目《秦始皇》。
  “其实,人才都是弱势群体!”在武侯祠碧草园的一个房间里,王立群沏好茶,不紧不慢地说。王立群小学成绩门门满分,但他只能读民办中学;王立群高考成绩超过清华大学录取线,但他落榜了。“是金子都会发光?不一定!”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带过硕士、博士的王立群以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人才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四个“行”:一,自己本身要行;二,得有人说你行;三,说你行的人还要行;四,身体要行。“我十年前讲《史记》讲得比现在还好,但那时候没有人发现我、知道我,你说人才不是弱势群体么?”
  成长
  小时候 一边读书一边打工
  成都商报:听说你在读中学的时候就要拉车、做小工,是为了补贴家用么?
  王立群:不是,这是我们读书的一部分。我小学的成绩很好,当时是5分制,我小学所有的功课都是5分。但因为家庭成分原因,我只能去上民办中学,学校运转的费用全靠学生去打工赚。
  成都商报:这么打工怎么有时间读书呢?
  王立群:我们当时就是三天上课、三天劳动,星期天休息。这样当然会对学习有影响,我们一进学校就分班,是按个头分,我13岁就长到一米七多了,所以我进了大个儿班,这个班劳动强度特别大。我们在那时候在钢厂当过砸石工,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
  成都商报:这段经历给你有什么影响?
  王立群:这种经历让我们这一代人更早的知道了什么叫生活的艰难,也让我们后来格外珍惜读书的时间和机会。
  教书
  14年 从小学教到高中
  成都商报:你在1965年高中毕业时,几门主课全部100分,但你没有读大学,而是当了小学老师。
  王立群:我当时报考了 清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虽然分够了,但因为成分问题,学校没有录取我。我就去学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我是从一年级开始教起的。这个学校后来又办初中部和高中部,到1979年考上研究生,我在小学、初中、高中一共教了14年。
  成都商报:当时你教的是什么课?
  王立群:语文、数学、珠算、自然……什么都教过。这也是因为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学校里面不少女教师,女教师呢就会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怀孕生孩子就不能上课,像我们这种不会生孩子的(笑),就要去代课。遇到不熟悉的课程,就马上去学,学了之后就马上教,我曾在接到学校的任务后,一周内学会拉手风琴,教音乐。
  成才
  挤时间 把业余爱好都砍掉
  成都商报:你在中学的时候,理科的成绩很好,但你在直接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却选择了古代文学,这是什么原因?
  王立群:我有三年在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前身)历史系做《王安石诗文选注》。在做这个工作的时候,我读了很多古书,《宋史》《汉书》《资治通鉴》都读。正是因为这三年的经历,我可以直接报考古代文学研究生。
  成都商报:马瑞芳透露,你和其他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私下是很好玩的,但在较早前关于你的报道中,你的同事对你的评价是不爱热闹,喜欢泡在书斋里。
  王立群:研究生一般是22岁开始读,我是34岁上研究生,晚上了12年,这意味着你和同期的年轻人相比,你起步就晚了12年,你要想做点成就来,就要把所有的时间都挤出来,把所有的业余爱好都砍掉。
  成都商报:你的新书现在销量超过50万册,主讲节目在央视也很受欢迎,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
  王立群:我和其他主讲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吃了很多苦,经历了很多事情。所以我从我的经历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一生要想做点事情,必须要达到四个“行”:一个是自己行,书要读好,学问要做好;第二得有人说你行,10年前我就能讲《史记》,比现在还讲得好,但是没有人说我行;第三个行就是说你行的人得行,2005年,《百家讲坛》的负责人解如光说我行,那我就行了,如果说我行的人不是一个拍板的人,那我还是不行;最后你的身体还得行,录节目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如果身体不行也扛不下来。要想有所作为,这四个“行”一个都不能缺。
  成都商报:但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啊。
  王立群:这是一般的说法,但被埋没的人才多得很。人才,自己行的都是人才,关键是你自己行就不一定能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的行的人本身也得行,所以人才是弱势群体。人才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得不到认可的人才都是弱势群体。
  成名
  对批评 不会保持沉默
  成都商报:马瑞芳说,你和易中天、于丹红了,是因为骂的人很多,而大家都表扬她不骂她,所以她就不红,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王立群:争议的东西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所以争议容易造就一个人,但这个并不绝对。我讲的东西,并不是我在讲的时候刻意为了形成争议这样去讲。(对于一些无端的批评或是歪曲报道,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我会对他毫不留情,我绝对不会保持沉默。
  成都商报:你是一个在意名誉和名气的人吗?我曾听说今年你曾在飞机上计算到底有多少人认识自己。
  王立群:我不是有意做调查,名气是双刃剑,好的就不说了,不好的一面就是一些想加害于我的恶意报道,中国有一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壮了就要宰了,人出名了也要被“宰”。
  成都商报:这个暑假你到不少地方签售和讲座,然后马上又要准备《秦始皇》的讲座,开学后学校的工作怎么办,学术研究是不是要放下了?
  王立群:我还带有博士和硕士,这些工作还要做,但学校也体谅我的情况,他们知道上《百家讲坛》对学校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也给我减了一些教学任务。至于学术上的研究肯定有影响,一个人不能劈成两半,一半做普及一半做研究,要看你怎么看,你觉得哪方面重要就做哪一方面。(你觉得现在哪方面重要)做研究的时间是不受限制的,只要生命还在都可以做研究,在《百家讲坛》做普及的时间是限定的,80岁你还能上百家讲坛,90岁呢?走下讲坛,如果身体许可,你再做20年也可以啊,从这个方面来看,你在百家讲坛讲两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成都商报:听说你在学校还是经常骑着摩托来往校园各个地方?
  王立群:你觉得我现在应该换宝马吗?我住的地方离上课的地方还是比较远,骑摩托车大概要骑20分钟。我现在没有考虑换车,也没有时间(考驾照),我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
   记者手记
  摩托教授王立群
  在河南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都会看到这样一个王立群,他穿着洁白的衬衣,袖口紧扣,领带打得一丝不乱,骑着一辆排量50cc的摩托车驶向教学楼。成名后的王立群现在还没有淘汰这辆已经使用7年的摩托车的计划,“这就是我代步的工具,我现在还没有想过要换辆车。”
  这样的形象正是王立群草根与学者最好的描述。和其他《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相比,王立群的经历更为坎坷,受到的磨难也更多,这些磨难给塑造了一个独立、能干的王立群,无论生活的变化怎样巨大,他总能很快适应环境。买不起蜂窝煤,他就自己把黏土与煤掺和起来做,至于蒸馒头、包饺子、炸丸子也不在话下。
  这是电视上和公众视野以外的王立群,但是如果不了解王立群的过去,就无法明白为什么《百家讲坛》在易中天、于丹之后红的会是他,王立群在刚当小学老师的时候捡了一本《史记》,几十年后他成为《史记》研究专家,“这本书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做人要自强不息!”王立群如是说。《百家讲坛》另一位主讲人马瑞芳在新书中说王立群是一个老实人,但老实人并不是好欺负的,王立群在讲《史记》之后面对很多批评和不实报道,但他从来不会选择逆来顺受,“对于歪曲我的人,我会猛烈回击!”王立群语气有力,仿佛一个斗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