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1年—2019年,甘肃省共评选出“陇原名师”188名,并以名师姓名冠名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为工作理念,秉承“追求卓越、提升自我、引领辐射”的工作目标,坚持“聚焦课堂、深入研究、共同发展”的宗旨;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研究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课题研究、磨课、评课提升内涵,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和提高。
甘肃省教科院立足名师发展,积极组织、鼓励和协助“陇原名师”围绕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设计主题研修活动,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实现名师深度引领的目标,充分发挥名师“研究、指导、帮扶”的辐射带动功能,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同时,积极开展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及工作室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效能研究,为构建研究型名师工作室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名师研究分析
通过对名师的研究分析发现,处于名师阶段的教师已经完成了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的过渡。他们以本学科性质特点为基础,以创新意识和精神探究教学个性,不仅能形成独特的实践操作体系,还能形成自我教学思想理论体系、教学风格,而个性化的教育科学研究是成长为学者型名师的必由之路。这一阶段的名师不仅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而且推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他们的讲座、示范课或教学经验能产生极大的社会效益,从而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基于研究型名师工作室开展特色实践活动
名师是教师团队中的精英,工作室是打上名师个人鲜明风格烙印的名师团队。在不同地区,名师根据自身特长,确定研究项目,引领学员研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明确而有效的研究。有了名师的引领,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更明确、内涵特质更清晰、个性特点更鲜明、研究成果更集中。本年度,名师们积极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努力做好“传承、指导、带动”工作,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开展,成效显著。
1.以教研为载体,培养和培训一线教师
名师们以课题研究、现场指导、专题研讨、说课上课评课、观摩考察等方式,对一线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引领他们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为培养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合格型教师贡献力量。
“陇原名师”正宁县山河小学石琼慧老师及其“陇原名师”工作室在全县基层学校开展名师支教活动。活动以“陇原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薄弱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城乡教师联系的桥梁,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使城乡教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陇原名师”兰州二中吕晓燕老师及工作室成员于本年度赴武威市古浪县、清水县、临洮县、平凉崆峒区、华亭市第一中学、榆中一中、庄浪等县区、学校,举办高考备考讲座,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形成了名师、教研员、贫困县学员共同协作,共同发力,共同受益的良好局面;赴榆中县、临洮县、永靖县、东乡县、宕昌县、天水市、平凉市等十几个市县,参加和指导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担任评委,通过多种方式为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陇原名师”董宏革工作室举办白银市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新课程培训暨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通过同课异构课教学研讨、对教材解读及教学建议的学习,不断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2.以学科为抓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本年度多数名师都立项或完成了各级课题研究并取得相应成果,撰写出了一定数量的高质量论文发表在各级刊物上。他们以工作室主持人的学科专长为基础,以工作室成员的集体智慧为依托,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陇原名师”杨正仁高中英语工作室以提高英语教师教科研能力为目标,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教学研究。聚焦课堂,开展集中研修、送教送培等教研活动;在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法上重点突破,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用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推进英语课堂改革。
“陇原名师”马海霞小学数学工作室为探索甘州区城乡一体化教研教改新模式,开展了“名师空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让优质的教育资源遍布甘州教育的每个角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打破城乡教研活动地域限制壁垒,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陇原名师”崔承慧小学语文工作室以追求优质有效的语文教学为目标,成为教师追寻“人文关怀、诗意课堂”的沃土。本年度工作室开展了“诗韵,让语文更美丽”名师论坛活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同时花开别样红”小学古诗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近水花先发”专家引领活动,“静品群文,享受阅读”主题教学研训活动,“走在教科研路上的幸福教师”课题培训研修活动,“感受语文表达之美,构建指向表达的语文课”教学研讨活动以及多次“名师送教”“教师读书会”活动。
“陇原名师”徐彩梅初中语文工作室以课题攻关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学习、研究和交流培训为主要形式,以个人自我研修与提高为基础,以教育教研活动开展为“平台”,以“主题整合1+X阅读教学”为契机,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立足语文课堂改革以及课程、课例、课题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实效的研修活动。
3.以区域协同为创新,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多方利益主体,名师工作室研修并非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情,相关利益主体也参与其中。本年度多个工作室通过区域协同创新,举行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师徒结对、公开教学、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活动,进一步提升教研共同体内对应学科的师资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助力我省教育精准扶贫。
“陇原名师”俞峤宁体育名师工作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心系基层。2019年—2020年,俞峤宁多次组织工作室成员带着捐赠物品赴西和县洛峪镇落凤贫困村开展送教献爱心活动;常年“手拉手”开展教育帮扶活动,提升落凤小学教育水平。
“陇原名师”嘉峪关一中陈玉萍老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教育帮扶行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名师优势,立足当地教学,践行“总书记有号令,教育部有政策,各地有响应,名师有行动”的光荣使命。
“陇原名师”武威二中党永生老师开展“名师进校园活动”,特邀陇原名师霍军为学校青年教师、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互动交流和专题讲座。此次青年教师培训活动,为不同区域间的教师创造了交流研讨的学习机会。
“陇原名师”临夏州董彩云老师举办了小学语文工作室推进会,以校为本、聚焦课堂,以陇原名师工作室为平台,促进全县骨干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助力临夏州脱贫。
三、基于名师发展规律的成长路径分析
1.发展显性曲线
通过对多位“陇原名师”发展的若干因素分析发现,名师普遍具有显性曲线特征,即“自我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和“节点角色的过程性规律”互相交融的双曲线。显性曲线的“变化”标志在于角色认定和阶段划定,“陇原名师”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其个人角色在相应的发展阶段相应变换。从探索课堂上、课堂后的教学工作,发展到为学生更好的成长提供全面指导,这是名师不断反思、提升的阶段。同时依靠前期对自身能力、经验的积淀,不断认识自我、纠正自我、改进自我,将名师个体发展持续推向新的高度,能够为其他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提出建议和指导。
2.发展隐形曲线
隐形曲线伴随着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即由教师发展的新手期、成熟期和优秀期组成。“陇原名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认为在新手期应关注生存,要注意负面评价对一个教师的影响,而人际关系氛围好的单位对教师的成长很有利;在成熟期,应关注情境,这个阶段是教师出成绩的重要时期,但也要警惕功利化倾向导致对学生的伤害;在优秀期,应关注学生发展,反思如何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实现个性化的充分发展。
3.名师发展规律与成长路径态势分析
在教研部门专业引领下的名师螺旋上升发展态势,是名师“成名”的关键。名师的特点在于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专家型的教育策略、为人师表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而这些来自外部和自身的发展力量,使名师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和发展出现交合点,从而展现出向着“名师”目标进发的态势。
分析“陇原名师”的成长经历,无一例外都遵循了逐层变化的态势,即由开始的成长点逐步积累,逐层变化,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蜕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成长。
四、基于研究型工作室运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由于教师个体差异、发展与成长过程的不确定性,名师工作室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研究型的路径,实现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与指导。
1.注重专业引领——准确定位工作室团队发展目标
名师需持续致力于专业领域的发展,高度概括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话语,将重心聚焦于教育教学,充分结合本土地域文化属性,为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供专业动力、知识支持,营造教学氛围;形成以名师工作室负责人为主导的导师团队,营造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准确定位名师工作室团队及个人发展目标,建构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共同愿景。
2.实施梯级培养——构建分阶段、分群体、分区域培育模式
目前名师工作室成员梯队培育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持续性和长远性,更多注重遴选而忽视了后期的培育。名师作为梯队建设的直接领衔人,应建立常态化的“养用结合”培育机制,积极为不同专业成长阶段的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形成本土成长梯队。同时,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结对子”“传帮带”等形式,积极探索区域互补、合作共赢、联合培养的创新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发展性激励机制
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应该注入更多的专业化思维,帮助不同阶段的教师努力突破专业成长的“高原平台期”。以名师自身魅力和成长经历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名师团队,采取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措施,激励教师始终保持积极的发展心态,以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指向,顺利走过专业成长低潮期或职业危险期,重新追求专业化的发展,突破原有的自我发展水平与境界。重视工作室成员自我过程性管理,建立工作室成员过程性成长档案,及时关注和跟踪学员的成长动态;建立和完善名师工作室电子信息库,收集、记录工作室主要业绩,以多种形式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4.探索创新模式——拓展教师专业成长空间
结合区域文化特点,创设有利于工作室成员成长的文化氛围,产生能激励教师脱颖而出的文化动力。从制度建设入手,包括建设管理制度、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等,在原有筛选导向的基础上,增加发展功能,从而使工作室成员具有合理的专业提升制度空间和舆论空间。重点制定工作室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活动计划,对教研、科研、培训等活动进行制度化安排。另外,为工作室成员创造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与省外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团队交流,促使其对自身专业有更深入的理解。(来源:甘肃省教科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