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49|回复: 0

职工创作“四少”现象亟待关注

发表于 2021-2-8 20:37: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工人日报
     从《打工女孩》到《工厂女孩》、《国家订单》,从郑晓琼到李明亮、塞壬,从纪实文学到诗歌、散文、小说,近年来,打工文学风生水起、分外夺目。然而,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上述作品及作家,大多成长于民企、外企。当然来自国企的作家同样有独特表现,如去年,河北作家老九的《连环劫》在网络发表后媒体广为关注。相形之下,在一些地方,工业题材创作仍困境难解。今天本报特刊发张翟西滨的文章,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粉碎“四人帮”后,我国迎来文艺创作百花盛开的春天。那时,反映工人阶级的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尤为吸引眼球的是上海工人作家宗福先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和描写纺织工人、反映国有企业改革的电影《血,总是热的》,蒋子龙创作的中短篇小说《赤橙黄绿青蓝紫》、《乔厂长上任记》及后来周梅森全景式描写我国当代改革生活的长篇小说《中国制造》等一批职工文学作品。它们在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可谓,好评如潮,轰动全国。从而激励无数工人作家热衷职工文学,笔耕不辍。
  一晃,30多年过去了,昔日工人作家之风光,已成美好的往事和回忆。不禁扪心自问:如今,工人作家去哪儿了,职工创作怎么了?
  仅以笔者熟悉的咸阳为例。咸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涌现出诸如马融、班固、王恕、班超等历史文化名人。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使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多年来,该市职工文学创作十分活跃,他们扎根沃土,勤奋笔耕,硕果累累。据统计,全市职工作者推出的大部头书籍达数十部。2011年,为了繁荣职工文学创作,咸阳市职工作协成立,拥有会员百余名,同时还创办了大型职工文学期刊《蟒原》,专为大家搭筑尽展才华的平台。据市职工作协主席石竹介绍,今年他将推出第二部长篇小说《人之初》、常务副主席王海将推出第五部长篇小说《新姨》,工人作家李文德也将推出第六、七部长篇小说《水旱码头》、《大秦商魂》;还有不少新人将出版自己的文学作品集。
  纵观这些作品,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也有值得关注的“四少”现象。
  其一 ,有影响的工人作家太少 。
  从职工作协看,全市虽有百余位工人作家(者),能写小说的作家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那么十来位。大多是文学的痴迷者,偶有作品发表,也只是“过渭河”在省级报刊散见一些诗歌、散文、小小说等篇什,而“出潼关”在国内有影响的期刊发表作品十分鲜见。他们都是业余写作,既要忙工作,又要忙生计,这种状况,很难形成社会上有实力、有影响的“咸阳工人作家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