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7|回复: 0

以闽南方言崖州“客话”演绎 崖州民歌:传唱琼南六百年

发表于 2021-2-9 13:14: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海南日报
     崖州民歌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生动有趣,曲调悠扬流畅,蕴含本地社会民情、经济生活、文学艺术等诸多信息,是研究古崖州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解析琼崖文化的“信源密码”。
  本期《海南周刊》邀约三亚籍的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教授陈光良先生,从起源及流传、题材与创作、曲调和特色等方面,述评崖州民歌的历史源流、题材类型和音乐风格。
  崖州民歌系明清以来,大陆汉族移民迁徙定居古崖州沿海一带村落之后,用汉语闽南方言崖州“客话”咏唱或改编创作,并以手抄本方式记录和传唱,歌词生动押韵,曲调和谐通畅,群众喜爱传唱,至今仍然在三亚市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城乡开展传承活动的民间歌谣。
  A
  起源及流传 闽南方言演变的“活化石”
  汉族移民操闽南方言崖州“客话”人口较大批量迁徙琼西南沿海一带从明朝开始。南宋人周辉写作《清波杂志》,抄录吉阳军(古崖州区划建置于北宋政和七年,即1117年,改崖州为吉阳军)知军周公式在任职期间写的二封家书,其中谈到周氏到任后见到吉阳军辖地街市人口状况,家书写道:“抵郡,止茅茨散处数十家,境内止三百八户,无市井。”从这则资料可见,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吉阳军辖地治所附近仅有几十间茅屋,略去黎族人口未计,境内(古崖州地区)居住的汉族人口380户,如以每户5人计约2000人。这些汉族人口主要是讲“迈话”(一种汉语混合方言)的士民家眷和零散分布的务农、讨海、经商的大陆各路移民,其时汉语闽南方言崖州“客话”尚未形成民间通用语言。
  据古籍文献与族谱资料所载,福建移民迁徙琼西自明代兴起,到清代中叶达到高潮。主要原因是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地狭人稠,战乱饥疫不断,人们为求生路,成群结伙乘搭海船,或迁移台湾创业,或来到海南谋生。乾隆初年,清廷发布“勅开垦琼州荒地令”,“召民开垦”。据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估算:“本岛人口从康熙时四十万增加到嘉庆时一百五十万人,几乎增长三倍。这样就造成了劳动力与耕地两者结合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复杂情况。”其时从闽南来的移民以农工渔民为多,由于琼东地区南渡江、万泉河流域可开垦的荒地有限,移民们上岛之后多沿西南海岸线寻找谋生创业的机遇,并以族缘、地缘为纽带,形成互相接济的聚居地(如在山脚荒坡形成以姓氏命名的“老罗坡”移民村落)。因为福建移民迁徙上岛落籍定居的时间空间有别,所以,汉语闽南方言先后演变为海南次方言“琼文话”、“崖州客话”等片块状分布现象,使琼东、琼西南两地居民日常交际使用的闽方言在发音、语调方面产生差异,形成“琼东人爱唱琼戏,琼南人喜唱土歌(崖州民歌)”的文化现象。
  崖州地区沿海一带,长期以来因沙壤土瘠干旱,稻作不易,人丁不旺。但由于明末以后番薯的广泛种植,给持续不断的闽南移民提供了垦荒中首选的作物,较好地解决了吃饭问题。他们自从迁徙到崖州沿海地区之后,或筑陂造田、开荒垦植,或农耕牧海、经商贩运,繁衍生息,推动崖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崖州民歌就是在明清时代由闽南陆续迁徙到崖州地区谋生创业的民众,在生产生活中用闽南方言崖州“客话”咏唱、创作并流行传播的民间歌谣,发源及流行至今六百余年。
  崖州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抒发感情、娱乐邻里的土韵乡音。诚然,原始的崖州民歌谁也未曾听过,是哪位先民在何年何处唱出第一首土歌已无从考证。或许正如崖州民歌省级传承人张远来的推论:崖州民歌起源于崖州客话方言人群在日常对话中那些比喻有趣、形容生动的“顺口溜”。也许是老百姓生活中几句耐人寻味且押韵上口的对话佳词、或令人感悟的谚语偶句,缘于某位音色美、气息足的帅哥靓女,亮嗓放声咏唱出来,接而众人模仿学唱并传播而成。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从近代搜集整理出版或手抄本所见到的崖州民歌,字里行间还能体会先民开发琼崖时的喜怒哀乐,依稀之中也能看见祖辈生产生活时留存的音容笑貌。
  崖州民歌创作和传唱不但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宽阔的流行地域。考察古崖州“客话”方言人口的分布乡村,除了崖城西界“西六里”之外,还有三亚里(临川)、桶井、马岭、西岛,崖城治所西界还有保平、港门、头灶、镇海、长山、梅东、梅西、角头等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的民众历来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崖州民歌的创作和传唱,同样有优秀作品传世,民众对民歌由衷喜爱,深入人心,蔚然成风,经久不衰,近代以来甚至传播到邻近的黎族村落及崖州区域之外。
  1972年初夏,笔者曾陪同来自重庆的音乐家乘船渡海到西岛渔村采风,体会到海岛渔村群众非常喜爱崖州民歌,男女老少对名作段句耳熟能详,随口咏唱。我们在采集原生态民歌的过程中,常常被歌手们那种全身心投入、充满真情实感的歌唱所感动。
  综上所述,崖州民歌根源于古代崖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是长期经过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崖州传统民歌在歌者即兴创作中演唱,在民众传唱的过程中流传,优秀作品在传唱过程又经过民间艺人继续加工润色,成为无数歌者智慧的结晶,其进程是缓慢的、自发的。它优美中和的音调旋律产生并传唱、编创出来的好作品被民众接受并流行,是一个历经数百年的进程。
  学界、坊间有人将崖州民歌产生的时代推溯至宋代、认为崖州民歌发源地为“崖州西六里”,民歌成果归功于某些“文人墨客”,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