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747|回复: 0

1017人性命不能忘,舒兰市老黑沟遗址全录

发表于 2010-11-30 19:54: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老黑沟现为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榆树沟,老黑沟从影背山南麓至桂家屯,沟长40公里,最宽处4公里,最窄处0.5公里。总面积为451.15平方公里。东临小呼兰岭与五常县相接,南面隔葫芦岭与蛟河相邻。东南部有全县最高的山峰大秃顶子山,海拔1256米。呼兰河从影背山东坡山谷向南流,又绕大秃顶子山折向西北流去。
老黑沟两侧,重峦叠嶂,起伏连绵,山高林密。遮天蔽日,雾气茫茫,故名为老黑沟。当年这里因生长榆树较多,所以又称榆树沟。伪满时期,一场惨绝人寰的集体屠杀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老黑沟惨案的经过是这样的: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的烽火燃烧在白山黑水之间。
当年宋德林、周太平领导的抗日救国军进入长白山区后,曾转战于蛟河、舒兰、五常一带山区,并将舒兰县老黑沟一带作为主要根据地,经常从此出发,打击消灭敌人。老黑沟惨案,就是日本侵略军妄图消灭和摧毁抗日根据地而采取的法西斯暴行。
日寇为了达到将宋德林部一举剿灭的目的,收买了汉奸金彩龙(后为日本翻译官)、陈生作密探,到老黑沟居民区刺探王部军情,被王部德胜支队发现,将金、陈抓获,后又被汉奸刘书汉及其叔父刘喜林放跑。金、陈跑回新站后,立即向日军告密说:“老黑沟有共匪上千人,正帮老百姓种地。老百姓都通匪,没有一个好人。”日本关东军十六师团三十八联队司令田路大佐得到消息后,不仅决定要拉网合围宋德林、周太平部,而且还要血洗老黑沟的居民区。他们在老黑沟的军事地图上划上红线和红圈的标志。红线代表“共匪”活动区,红圈代表“匪窝”。
1935年4月27日,日本关东军三十八联队第三大队长车少佐和翻译官朱子岐带领全大队1300余人,从蛟河新站出发,兵分两路,一路经石门子,一路越过呼兰岭,采取两路堵截的方式向老黑沟推进。
日寇进入老黑沟之后,明明是举刀杀人,却先做出一副笑脸。以伪善手段搞“公平买卖”来麻痹群众。用所谓“稳人计”引回逃避上山的青壮年。农历四月二十九日黎明,家家房屋被包围,户户房门被砸开,青壮年上了绑绳,老人、妇女和孩子,在日寇刺刀的威逼下,被赶出了家门。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屠杀开始了。据舒兰市公安局保存的老黑沟惨案卷记载:“日寇在桦曲顶子、桂家、青顶子月牙泡旁、榆树沟东山、柳树河屯西、胡家店房里,设下六处杀人场。从农历四月二十九日到五月初五,进行了七天的分散抓、集中杀、重点审的罪恶活动。我无辜百姓先后有980人被集中杀害,而后日寇还屠杀了散居在沟沟岔岔、马架子、窝棚里的住户37人。”
日寇杀人手段十分残忍,有的集中起来用机枪扫射,单人、几个人、十几个人用刺刀挑,有的全家活埋。当时老黑沟火光、浓烟、喊叫、奔跑、追逐、枪声混成一团,鲜血染红了大地,染红了呼兰河。房屋在火光中落架,牲畜被宰杀或被牵走。当年日寇在这里实行“三光”政策,把青壮年都抓到月牙泡南岸,用铁丝倒绑着手,强迫人们一排排跪着,并在腿肚子上压着碗口粗一丈多长的圆木,然后用机枪扫射,发现没死的再用刺刀捅。在这里集体杀害150多人,鲜血染红了月牙泡。因为青顶子住过抗日救国军,日寇对这里的老人小孩也不放过,都分别在各家把老人枪杀了,小孩用刺刀挑了,并把各户房子统统烧掉,牲畜一律抢走。日寇在青顶子杀害我无辜百姓200多人。
据调查,日寇共在这里杀害我山民1017人,只有个别逃进深山老林的人才幸存下来。
老黑沟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年在这长达70华里、11个自然屯里,都留下了我同胞的血和泪,也留下了人们永远忘不掉的仇和恨。同时,在抗日斗争的史册上也记下了老黑沟人民当年为掩护和支援吉林抗日救国军所做出的血的贡献。
解放以后,舒兰人民为纪念老黑沟惨案,在原址修建了纪念碑,并经常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进行参观悼念,2000年,舒兰市委、市政府斥资60余万元对遗址进行了重新修建,新建纪念碑一处,布置了场景展室,占地1000平方米,并配备了专职讲解员。为使更多人们了解当时的情景,特别是让中小学生了解舒兰的苦难史和抗争史,勿忘国耻,兴我中华。


xinhuaw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